摘 要:針對解剖學枯燥無味,記憶內容繁多冗長,不容易理解,學生容易失去學習興趣,本人應用各種多媒體輔助教學,改善課堂教學氣氛,以及改進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解剖學 多媒體 課堂氣氛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066-02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解剖學是醫學基礎課中的最基本學科,屬于形態學范疇,更是醫學生學好醫學臨床課程的根本。據統計,醫學中應用的名詞約有1/5~1/4來源于解剖學[1],如果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醫護人員,必須先熟練掌握這門學科的內容,達到完全掌握,舉一反三的程度。解剖學不僅教材內容紛繁復雜,難以理解,學生學起來更是沒有頭緒,感到頭痛,不容易掌握,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只有改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學習解剖學過程中的快樂,他們才會投入其中,激發學習興趣,順利掌握知識內容。根據本人這些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改善課堂氣氛,改進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效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多媒體的運用
1.1 多媒體的必要性
由于解剖學自身教學的特殊性,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過去,解剖教學完全依賴于板書、掛圖、教師枯燥地講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教學標準的出現,多媒體應該大力應用到解剖教學中。這取決于解剖學是一門人體形態課程,單獨用語言說明不能清楚地讓學生明白器官的位置,形態,結構。多媒體圖文并茂,音頻效果好,生動清晰,帶來視聽感受。圖片、聲音、動畫、影像能節省教師不少的語言介紹,節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興趣。
1.2 多媒體的使用
多媒體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解剖學科教學中。最常用的PPT可以一目了然地將解剖學圖片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是最簡單的;也可以設計復雜一些的軟件:3D多媒體教學直觀、立體、層次結構清晰,便于講解和記憶。如果想很確切地展示血液循環,當然少不了3D動畫軟件的應用。例如:使血液沿著以下途徑走行: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動脈血用紅色表示,靜脈血用藍色表示)。這樣,學生通過動態觀察,可以牢固掌握血液如何在體內沿著一定方向周而復始地流動這種特點,體循環和肺循環之間聯系,血液成分及轉化部位一清二楚,這樣講起來得心應手。
多媒體固然應用起來方便,但容易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因此要用之有度,適時選擇,恰到好處,決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使這些因素相得益彰,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最大作用。
2 課堂氣氛的運用
2.1 課堂氣氛的必要性
課堂氣氛是指教學中的精神環境。無精打采的課堂,教師無聊地講解,學生無奈地聽課,是課堂最大的殺手,學生只能進入催眠狀態。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最應該懂得調動課堂氣氛,妙趣橫生的講解,高潮迭起的課堂教學,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發問,提出己見,培養學生的動腦習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成長為適應時代的能力型人才。
2.2 課堂氣氛的醞釀
2.2.1 師生的情感交流
教師除了完成最基本的講授課本知識以外,絕不能忽略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這個重要因素,它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神態,微笑,動作,肯定來實現。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教師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責任心關心每位學生,特別是差生、后進生。當好學生的良師益友,何樂而不為,使師生彼此感情日漸增進,教師樂于講課,學生樂于學習。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樣教師能夠很好地融入學生,為教學營造一種溫和、輕松的氣氛,學生會欣然接受教師及他所傳授的內容。
2.2.2 良好的導入
每節課的教學都要求課前有導入,順理成章地引出其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更完善,學生更容易接受。比如:學習心臟,利用水泵能把山下的自來水運到山上這個道理,引發學生思考人體運用哪個器官來給血液提供流動的動力,自然引出來心臟的泵血功能,進而進入學習這節課心臟結構的主題,學生迫不及待地想進入本次課的教學過程。在學習熱情高漲的課堂氣氛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一個生機勃勃的課堂。
2.2.3 巧妙地與臨床知識相結合
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2],要為以后的臨床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實有些學生對臨床知識更具有濃厚的興趣,有經驗的教師必須牢牢抓住這一點。比如學習臀大肌和坐骨神經,提到肌肉注射時為何選擇在臀大肌外上1/4象限,因為在其它三個象限內有坐骨神經走行,如果藥物注射到坐骨神經內,那么患者下半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余生,這是嚴重的醫療事故,不能拿患者的健康、幸福做賭注,需要特別提出注意。這樣學生不但知道了臀大肌和坐骨神經的位置關系,同時加深了對自己“白衣天使”這個神圣而肩負著重大責任的角色的認識。
2.2.4 課堂小游戲
每節課的教學反饋過程中,邀請幾名同學到前面搶答本節課所學重點內容,回答最快最好的,可以用投影儀為他豎起大拇指,發張小卡片等獎品,表現特別好的,可以在考試成績中酌情加分。既鍛煉學生的競爭意識,增進他們的反應速度,爭強自信心,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使他們在學中“玩”,在“玩”中學,符合90后學生的學習特點。
3 教學方法的運用
3.1 局部與整體相統一
系統解剖學介紹的是全身各個器官的位置,毗鄰,形態,結構,功能。在授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每一個器官是系統的一部分,每一個系統是人體的一部分,九個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精細準確的調節控制下,構成一個完整和諧的人體,達到各項生理活動的協調統一,因此,各個器官缺一不可。
3.2 形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人體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影響[3]。例如:肌纖維形態細長,有利于它的收縮舒張。如果加強肌肉鍛煉,可以使肌纖維增粗增長,肌肉發達,如健身教練,運動員等等;如果是長年臥床,那么肌肉萎縮、無力,如長期臥床的患者。
3.3 理論聯系實際
“學以致用”,這句話誰都會說,通過學習解剖學,要求學生掌握體表能看到或摸到的骨骼和骨骼肌的凸起或凹陷,即“體表標志”,比如要求學生在自己身體上準確地找到所有體表標志,如:胸骨角(強調兩側連接的是第二肋,這是計數肋序數的標識)、三角?。◤娬{肌肉注射選擇上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髕骨(強調膝反射叩擊髕骨下方股四頭肌腱)、跟腱(強調踝反射叩擊跟腱)等等。
3.4 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解剖學教學特點是實踐性和操作性特別強,因此,實驗課多于理論課。百聞不如一見,需要學生進行活體觀察,尸體解剖操作等實驗,首先克服學生的恐懼心理,全班一起進出實驗室;其次,讓膽大的同學當組長,膽小的同學當組員,實現“一帶一”配對組合;再次,鼓勵學生實驗課勤于動腦、敢于動手。充分發揮實驗課的最大功效,完成對理論課的充實及補充。
3.5 例舉教學
學習解剖學過程中,學生會對一些內容描述不能準確理解,教師可以舉人體的某些部位來模擬,例如形容心臟的形態大小,可以用右手握緊拳頭,在心前區,食指的近節指骨和中節指骨之間的指骨間關節(代表心尖)朝向左前下方,腕關節(代表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展示出每個人的心臟和他的拳頭大小差不多;在形容子宮的前傾前屈位,以及它與兩條輸卵管的位置關系時,可以微屈腕關節(代表子宮的前傾前屈位),食指、中指、無名指完全彎曲(與手掌代表子宮),大拇指和小手指盡力向兩側伸直(代表兩條輸卵管的位置),學生在感慨的同時,自己也可以模仿出來,在歡聲笑語中增加了學習的樂趣。
3.6 總結歸納教學
左房室瓣是二尖瓣,右房室瓣是三尖瓣;左肺被斜裂分為上、下兩葉,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為上、中、下三葉。這兩組內容可以簡要記為“左二右三”。房室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靜脈瓣、回盲瓣的功能可以總括為“保證其內容物單向流動”。如此學生會感覺到解剖學越學越簡單,越學內容越少,越學越愛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培養學習興趣是解剖教學的首要任務,一個優秀的解剖教師應該帶著百分之百的熱忱激發每一名學生求知的心靈,使解剖課變成充滿樂趣,輕松活潑的醫學基礎課,學生喜歡學習,全面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云祥,呂衡發,張書琴.人體解剖學[M].6版.吉林: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 王懷生,李召.解剖學基礎[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3] 劉英林.正常人體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