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
生物學往往與農、林、牧、副、漁這幾大產業密不可分,生物學與醫學關系也非常密切。生活與生物學科密切相關。生物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身經歷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和探討中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科學態度。歸結起來就是要使生物學科貼近生活,由此可見生物學科如何生活化成為初中生物教師不可回避的課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利用生活元素,詮釋生物學科的內涵
生活的本真是學生接觸大自然,學習新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教師要敢于突破課本,在生活中尋找具有學科特性的元素。在教學方案的預設和實施的過程中關注生活的生物,讓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物帶給他們的真實和快樂。例如在七年級開學初,教師布置學生們在花盆中種大豆,讓學生每周記錄下管理措施和豆子生長的過程。而這一切都是教學預設,目的落足于第五章《綠色植物的一生》,學生在參與生活實踐中,感受到了種子的力量,觀察到了植物的生長過程,體驗生活帶給他們的樂趣。
二、利用生活元素,上出生活化的直觀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學科,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得生物知識、總結科研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是為了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與過程,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價值觀與科學態度,培養創新能力。充分把握好教材安排的每一個實驗,利用好實驗室教學資源,服務教學。生物教師在實驗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鼓勵他們動手動腦,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學習理念。教師要整合課本知識,結合本地特點去開展實驗教學。必須有計劃地做好實驗的準備和預設。由于季節的原因,可以調整實驗進度,選擇生物(尤其是植物)的適宜季節,以免錯過最佳的教學時機,使生物的實驗教學與生活的節令緊密結合,找好“生活化了的”生物學科最佳結合點。
三、巧用生活中的實例和數據,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科知識
課堂上巧妙預設問題情境是調動學生情緒和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生物課堂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鼓勵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和具體數據進行觀察、分析,讓學生自己探究結論,總結學習方法。例如在講自然選擇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仙人掌沒有葉子渾身長滿了刺?”“為什么變色龍能變色?”等等,深入淺出的將深奧的問題簡單化和生活化。
事實證明,巧用實例和數據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主動性,是實現生物學科課堂優質高效的手段。
四、整合課堂教學與生活實用技術,加強生物的實用性教育
生物課堂教學結合本地的實用技術,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教師在課堂上教會學生知識,在生活中尋找實用技術載體,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例如:本地有利用大棚技術養殖食用菌、花卉、蔬菜的農民,也有牛、羊等家畜和雞、鴨等家禽的養殖戶。我和農民和養殖戶打好招呼,引領學生到養殖基地參觀、實踐,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學習和領會生物知識,感受生物知識的重要性。
五、學生探究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在走向生活化的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在探究過程中,有觀察、有記錄、有詢問、有研究、有探討、有檢索、有請教、有總結,不知不覺的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
如有的同學對饅頭內的小空洞感到好奇,就認真觀察媽媽做饅頭的過程,查閱資料,詢問老師,總結原因,形成結論,把這些都整理記錄在筆記本上,并發表自己的探究感想,一篇探究報告的雛形基本形成了。
有的同學回家親自嘗試體驗扦插、移栽等技術的操作。把自己成功與失敗的過程都記錄下來,形成了自己的生物實踐日記。
六、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增強了
通過“讓生物走進生活”的引導與實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連許多原來覺得生物沒意思的同學也改變了觀念,不再覺得生物是枯燥乏味的了,而覺得生物與生活太密切相關了,生物學太有價值了,生物學太有趣了。
正像一個學生在筆記本中寫的那樣:“以前,我是一個對生物課完全不‘感冒’的學生,那時,我覺得生物課是那么乏味,它一點也不讓我感興趣。那時,我和它的關系就像塑料與電源。而現在,我發現生物是多么溫馨的一個詞,它變得有趣,甚至是說好玩,它與生活息息相關。《讓生物走進生活》,讓我學會了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疑問,學以致用,學習它們并不是僅僅是應付考試,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生物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我愛生物學,就是熱愛生活!”
七、形式多樣的活動體驗生活中的生物元素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與學,要認真研討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結合生物教學中的內容,恰當選取和采用小組角色、角色扮演、模擬游戲等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教學目的。要善于利用形式多樣的活動體驗生活,感受生物學科的魅力。例如在學習《生物的變異》一節課前讓學生搜集科學家袁隆平的事跡,并分組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的艱辛和為科學孜孜不倦、刻苦鉆研的精神。不但學習和了解到水稻的變異過程,也感受到了雜交水稻背后的一種精神力量。
總之,提倡生物學科教學的“生活化”是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教師要努力尋找生活中的生物學科的元素,還原生物學科的本真,走出課堂,到生活中去解析和詮釋生物學科的奧秘。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