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11年頒布的新課標五級目標對于英語的“聽”做出如下要求:①能根據語調和重音理解說話者的意圖;②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③能針對所聽語段的內容記錄簡單信息。要想學好一門外語,不僅要進行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訓練,更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圖式理論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以8A Unit 4 Integrated skills為例展開研究,以驗證利用圖式理論進行聽前導入訓練,能幫助學生更快捷更準確地獲得信息,增強聽力的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
【關鍵詞】圖式理論 聽前導入 學習策略
一、引言
通常英語學習主要培養學習者的四種技能:聽、說、讀、寫,而在這四者中,“聽”是排在第一位的。據統計,人們在語言交際中45%的時間用于聽,說占30%,讀占16%,寫占9%。2011年頒布的新課標五級目標對于英語的“聽”做出如下要求:①能根據語調和重音理解說話者的意圖;②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談話,并能從中提取信息和觀點;③能針對所聽語段的內容記錄簡單信息。因而要想學好一門外語,不僅要進行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訓練,更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
二、圖式理論概念
圖式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對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釋取決于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圖式,輸入的信息必須與這些圖式吻合。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圖式理論對信息處理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式。“自上而下”式利用學習者已有的背景知識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然后經過證實或否定再次預測與核實。“自下而上”指學習者對進入聽覺系統的信息進行分析,識別字、句之間的聯系,最后予以解釋,以達到對句子及篇章的理解。Underwood(1990)曾提出三段式聽力課堂教學方法,即聽前導入階段、聽力理解階段和聽后鞏固階段。
三、研究過程
聽前導入階段是一種激活學生先前儲存的圖式知識的熱身活動。聽前階段教師主要指導學生通過他們已有的背景知識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同時結合必要的聽力技巧和手段以幫助他們能更好地去理解。在聽前階段,根據授課內容利用圖式的預期作用,通過輸入的視覺信息,如文章的標題、主題等,采用圖表、示意圖、詞匯提示和提問等教學方法激活圖式,或為學生建構新圖式。
1.激活原圖式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在播放聽力材料之前,提出與聽力主題相關的問題,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鼓勵他們參與討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介紹一些與英美國家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密切相關的背景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對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敏感性,完善學生的整體知識結構。在具備一定語言能力的情況下,學生掌握的背景知識越多,越有利于在大腦中建立更多的內容圖式,他們的聽辨能力也就越強。本課8AUnit4,課型為Integrated skills,其主要話題是籃球決賽。
通過前一次聽力課的培訓后,大部分學生知道聽力測試不光是播放聽力的那么幾分鐘,為了完整而且準確的獲取信息,在聽前,我們可以根據所給的材料(表格,海報,對話等)獲取一部分有用的信息,完成文章中的部分空格。本課Part A1共有8個空的信息需要學生采集,但大多數學生在仔細閱讀海報后感覺一無所獲,對于下文要求完成的練習除了第4空,the match starts及第8空,¥10 per person能在海報中找到出處,其余6空均感到無從下手。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發生?通過認真閱讀Part A1的表格后發現,其實要求學生完成的練習中很多信息是與學生本身的認知有關,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具備這種參加學校統一活動甚至有跟團出行這種集體活動的圖式,那么在聽的過程中就很容易抓住要點,提高準確率。
為了檢測該圖式對于此篇聽力材料的練習效果是否有影響,我選取24班作為實驗班,23班作為對照班。
對照班按照常規的聽力授課模式,先閱讀海報找出第4和8空的信息,其余6空完全靠學生在錄音播放時快速捕獲信息,結果,一遍不間斷錄音播放完畢后,只有6個學生完全掌握了相關信息。在不核對正確答案的情況下,教師再次播放聽力,這次有29人示意已經采集了相關信息,在核對答案時發現,部分學生第一空9.15a.m.與第5空10.50a.m.在聽音時對于fifteen與fifty混淆不清,其余4空準確率較高。
因文章涉及的是有關籃球比賽的信息,所以在聽力前,實驗班進行有關國際籃聯(FIBA)有關籃球比賽方面的背景知識的介紹。如,籃球賽分成幾節(4節)?幾個半場(上下兩個半場)?每節幾分鐘(國際籃聯(FIBA)每節10分鐘,NBA每節12分鐘)?中場休息幾分鐘(國際籃聯(FIBA)中場休息10分鐘,NBA中場休息15分鐘)?因為從海報中我們知道了大致起訖時間為10:30. a.m.~11.45 a.m.(頒獎時間)所以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中場休息應該是10點50分,這樣大家很輕松的解決了對照班失分率較高的第5空。
研究結果證明,圖式理論對于學生的聽力成績的提高和聽力能力的培養有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激活學生已有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使學生在聽力過程中進行預測,從而正確理解文章的真正含義。
2.建構新圖式
如果學生對于所聽相關資料沒有相應的背景知識,這時教師可以直接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新的圖式,如在牛津英語教材因為此次聽力提供的海報涉及的信息類似集體活動召集令,所以是否了解集體活動的流程對于學生的理解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播放聽力前,我請學生交流了一下得出下列信息:集體活動一般流程分成:①某時某地集合;②何時發車;③何時到達目的地;④到達目的地后的活動安排(具體的時間和項目安排);⑤活動何時結束;⑥何時何地用餐;⑦何時何地集中返回。所以對照Part A1中第1和7兩條,我們應重點關注地點;第2,3和6三條應側重于采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在第一遍播放錄音后,實驗班有32人采集到了所有信息,在第二遍播放錄音后,共有39人采集到了信息,核對答案后發現39位同學全部正確。
當有了這些背景知識做鋪墊后,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增長了有關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知識,自然相關聽力材料也能理解得更好。
四、結論
綜上所述,聽力理解過程不是單純的播放錄音,做出選擇,而是一種需要激活學生已有認知圖式和創建新圖式參與分析和處理信息內容的復雜過程。教師在聽力訓練時必須注意:一是將聽力技巧的訓練作為重點,二是注意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多引導學生分析各種文體的內容圖式,使學生在聽力過程中更快捷更準確地獲得信息,增強聽力的理解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英語聽力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
【參考文獻】
[1] Johnson. 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Buil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J]. TESOL Quarterly,1982 (16).
[2] 郭宏豐.《英語會話語用分析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3] 沈悅英.《圖式理論及其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北京: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
[4] 劉潤清.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蔣宜康.《學習策略與聽力的關系》,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1994.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