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積累的過程。而在現代教育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學 創新精神 培養
創新精神也叫創新態度,是一個人對于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創造者對創造活動的意義的了解和評價,情感成分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喜惡等體驗,行為意向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反應傾向。這三種成分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創新精神。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弱點日益暴露,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地理科目的設置,旨在為培養有思維、有見解、有創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尤為重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掌握科研動態,提升綜合素質
在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師要給學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為常流常新的源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重視進行科研的教師,才能不停留在照本宣科①。要做到常流常新,必須隨時了解地理科研的前沿動態,做到教科知識的適度前瞻。正如人大附中李曉風所說:“大部分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的最大問題,就是在大學畢業以后,就中斷了系統的專業學習和知識更新,隨著教學年數的增加,知識日益陳舊,只剩下與中學教材相關的知識,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水平,制約了素質教育目標的落實。”“一位優秀的中學教師,應該具有追綜學科的學術動態和學術研究能力。②”看來,一位中學地理教師具有的綜合素質包括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知識,這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二、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創新思維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思維需要一定的情境。教師可以多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語言情境,使學生“心”臨其境,進入角色。如在熱力環流的教學中,我制作了熱力環流的教學模具,通過演示現象,讓學生真實感受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并提出一些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提出了很多設想。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創新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都被激發起來了。
三、組織分組學習,培養學生創造精神
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的形式經常體現在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方面。而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方面的最佳途徑則是“分組活動,合作學習”。它主要表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補與配合。每個學生性格有差異,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不愿或不敢面對全班同學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氛圍相對寬松的分組活動中,各層次學生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各抒己見。我經常把全班學生每四人分成一個小組,每兩小組則組成一個大組。此外,每小組中又有兩對同學可以自由會話。小組活動時同學們可以不用下位,轉過身就可以,兩人或四人面對面坐著對話或交換看法和見解。這樣,學習的過程成了學生間合作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公平參與的機會,不僅提高了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率,還體現了“和諧”和“以人為本”的原則,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性。
四、尊重個性,鼓勵學生“異想思維”
傳統教育模式過于強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規范化,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壓抑了學生的能動反映機制,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都尊重人的個性,重視個性特征和差異,鼓勵學生的“異想思維”,并針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在地理教學中,時常碰到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橫波不能通過熔融狀態的外核而能通過同樣是熔融狀態的軟流層?赤道上的風沒有地轉偏向力,那高空風是不是和水平氣壓梯度力重合,而近地面的風是不是和等壓線平行?這些問題的提出就有深層次的開拓求異性,是求異思維的信息反饋。所以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既要給學生知識方面的答疑,更要對學生這一“異想思維”苗頭以鼓勵與進一步引導,做到“要用基本的事實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③。
創新思維是一種高級水準的思維,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發展的表現。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創新思維精神,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讓地理教學氣氛活躍起來,對于改變目前地理教學的窘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良方。
【注釋】
①《教育學》.
② 何成剛.《我的教育觀——李曉風老師的實踐與探索》.
③《列寧選集》,第4卷第348頁.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余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