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面對初中教育中日益增多的“學困生”現象,面對他們,我們心情多是一種恨鐵不成鋼。找出有效的措施來轉化他們,不僅是在提升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終身發展有益,我將把對他們主要的措施分為獎勵與懲罰兩種,并列出了一系列原則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獎懲 學困生 原則
所謂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由于某些因素的不良影響,造成思想、道德、學業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處于落后狀態的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他們經常表現為成績不理想,或產生厭學情緒。所謂“因材施教”,教師對于他們的獎勵與懲罰應該有一些標準原則。
獎勵是指在行為發生后,為維持和增強其行為傾向所給予的一種報酬。這種報酬可以滿足人的需要使人感到愉快,于是成為下一種行為的刺激因素①。也就是說受到獎勵時學生會產生愉快的情緒,進而產生依賴老師的感情和積極向上的愿望。所謂獎勵包括口頭表揚,書面表揚,甚至包括一些恰當的物質獎勵,比如我在上一節公開課時準備了幾個蘋果,在課后我分給了幾個上課積極思考的學生來鼓勵他們,這點物質獎勵也許對成年人不算什么,但是對于孩子尤其是長久的不到關注的學困生,是彌足珍貴的。
懲罰是指某種行為發生后給予一定的具有減弱某種行為傾向的刺激,就是指對個體施以心理或生理的不愉快的刺激,從而降低或遏止不良行為的出現。懲罰作為一種外部因素,可以激發學生對自己錯誤行為的羞恥感,從而避免再犯錯誤。
一、獎勵與懲罰,都要建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之上
老師的評價對“學困生”的轉變很重要,首先要相信每一名“學困生”都有可以開發的潛能,要耐心細致地了解“學困生”,其次,要消除對“學困生”的偏見,與“學困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困生對學習往往抱有消極的態度。例如歷史學科的學困生甚至對一些常識性的歷史知識,他們都不愿去識記。而這些所謂的“差生”,在學校,他們無論是多么懶惰或落后,多么的不愛學習,而在家里,仍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們一樣有受到表揚和重視的權利,老師們應當正確公平地評價差生,多給學困生們一些鼓勵和期待,用愛心感染他們。讓他們真切體會到老師是在愛他、照顧他。因為“受害的花朵更愛春天,學困生更愛老師的溫暖”。
二、以學困生是否取得進步為評價標準進行獎勵
學困生的評價不能以單純的分數或者是名次為標準,而應該讓學生在得到獎勵的過程中體會到自我的價值。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論。應根據“學困生”的實際能力,使“學困生”都有顯露能力的機會。如果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得到顯示或獲得較高的評價,那他們就會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就會增強其自信。比如,我教的一個學生,雖然歷史成績欠佳,但是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有一次,學生們演出歷史劇《商鞅變法》,由他導演,演出的效果讓我很驚嘆,全班都為他的努力鼓掌,他自己跟我說,他很感動,我也及時鼓勵了他,也促進了他日后學習成績的進步。
三、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困生采取不同的獎懲措施
1.缺少目標動力型學習困難學生
這部分學生智力正常,頭腦靈活,只是缺少學習的目標動力而引起學習困難,他們的主要特征是:對學習不感興趣,懶惰,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覺性,眼高手低,對于他們,教師要格外要求嚴格,給予制度的規范,根據制度進行獎勵或者懲處。我在實踐中也接觸過一些這類學生,有些會給學習找這樣或那樣的借口,如果稍加放松,就會松懈。
2.學習不得法型學習困難學生
這類學生智力正常,記憶力較好,雖然態度端正,但學習不得法,表現為:理解慢,學習歷史總是死記硬背,不了解和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學到的知識處于零散的無序狀態,無法形成知識結構,從而造成理解能力差,對于這部分學生,要鼓勵他們這種認真的態度,給予他們一些正確的方法,多啟發學生的思維,訓練他們思維的廣度。當他們學會了舉一反三,思維能力有所提升時,更要多加鼓勵。記得我在教授世界古代史的時候,由于學生剛剛接觸,不容易記憶,我指導部分學生列出知識網絡,讓學生明確思路,學生普遍反映效果較好。
3.外因導致型學習困難學生
這部分學生智力正常,他們的學習困難往往由于個人得了疾病、家庭的變故、家庭文化環境差、家庭經濟出現嚴重困難、師生關系緊張、社會不良影響、交友出現問題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導致學習困難。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學,或在學習中精神不振,如疲勞、懶散,有的表現為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同時帶有思想品德行為上的不良傾向,心理狀態不穩,鬧情緒或消沉。這部分學困生比較復雜,在學習困難方面表現為階段或局部性的較多。
對于這部分學生,尤其是在懲罰學生時,要事先弄清事情原委,如果誤會了學生,他們可能會覺得委屈,甚至到最后頂撞老師。
四、懲罰的方式要適當
《教育大辭典》將懲罰教育界定為:“對個體或集體的不良行為給予否定或批評處分,旨在制止某種行為的發生,與獎勵相對,為學校德育采取的一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分辨是非善惡,削弱受懲行為的動機,達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維護校規校紀。”②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懲罰是對違紀者在心理上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減退或遏制不良行為出現的一種強制性的糾正行為。它與“獎勵”相對。懲罰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思想行為給予否定評價,使其受到警示,以控制不良的思想行為。它以不傷害學生身體和心靈為前提,已達到對錯誤“戒”的目的。懲罰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懲罰教育的方式要適當。過重的懲罰超出了學生身體和心理的承受力,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傷害。教師的失態不僅會影響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而且會對學生的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因此,懲罰教育不能隨懲罰者喜怒哀樂的變化而變化,要把其作為改正學生缺點和錯誤的手段。“只要懲罰被視為對錯誤進行教育的一種手段,那么接受懲罰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方法。”③
總之,教師應該拿捏好懲罰教育的火候,在獎懲措施中包含著濃濃的師愛,才能呵護好祖國的花朵,實現教育目標的最大化。
【注釋】
[1] 劉一平、應亞弟. 淺談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獎懲藝術,《寧波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2.
[2] 顧明遠. 教育大辭典(上)[S].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76.
[3]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Z].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43.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中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