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多媒體也以其強勁的勢頭步入了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正視多媒體帶來的教學優勢,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教師的教學手段改進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語文課堂蓬勃生機,趣味無限。但也有部分農村教師對這一現代教育手段的理解應用走入了誤區,對多媒體技術的優缺點模糊不清。
一、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使用的誤區
1.“多媒體”成了“放電影”
目前,不少農村老師因對課件制作不熟悉,課前就匆匆忙忙從網上下載內容多、形式齊、圖案、動漫全的課件,認為課件內容越豐富越好,形式越多越好,圖畫越齊越好。殊不知一堂課只有45分鐘,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呢?只能讓學生目不離屏的看、讀、聽,如觀看電影一樣目不轉睛,集中精力,老師卻成了“放影員”。學生沒有了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間,也沒有實際動手操作的時間。長此以往,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和實踐能力都得不到發展。
2.“多媒體”成了“老師”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活動的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任何教學手段的應用都應以此為準則。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多媒體技術也不例外,它只能是教學中的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活動。但在不少多媒體課堂,教師的講解變成了多媒體的展示,課堂上教師手按鼠標一路點來,學生隨著屏幕內容,步步緊跟。教師“解放”了自己,但卻反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教師的引導、點拔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
3.“多媒體”成了“課文”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實施這一目標,學生只有獨自地在書頁上圈點勾畫,才能更好地得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體驗。如《藤野先生》篇幅較長,不可能用課件把全文內容展示出來,學生閱讀速度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淺,如果用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文,學生將得不到自由、輕松的閱讀環境。有的老師索性把每段的段意、每句的句意也用多媒體呈現出來,不僅限制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發揮,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及作用也被多媒體扼殺了。
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應用對策
1.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多媒體教學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一些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始終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完全擺脫了“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其實傳統教學的優點也不容忽視,黑板及時靈活重現力強,隨寫隨看。我們在教學時,應針對教學內容采取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取長補短,在教學的不同階段,不同環節根據課程及課時的需要靈活地設計課件,從而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在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等關鍵環節發揮多媒體應有的作用。
2.順應學生需求,增加課堂情趣
多媒體手段的使用不僅要適時,更要順應學生需求。傳統教學難以解決或解決效果不夠理想的問題,應是多媒體使用的理想選題。具體地說,農村學生相對于城市孩子來講,視野不開闊,知識面較窄。有些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最適合使用多媒體來滿足學生的認識、理解的需要。
如八年級下冊《云南的歌會》,學生并沒有山野對歌的經歷,也沒有到云南觀看過村寨傳歌,僅憑書上文字的描述還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用多媒體播放,將其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就能通過聲、形、色的信息刺激入情入境,樂學深思。既滿足了學生需要,又增加了課堂情趣。又如《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中,涉及到許多抽象概念:卷云、卷積云、積云、高層云、雨層云、暈、華、霞等。雖然文章以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了描述,但由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細心觀察,要讓他們去理解、區分各種云、光彩的特點也并非易事。教學中如果能借助多媒體手段,把這些抽象的概念通過圖片、錄像展示出來,便可使之形象、具體、真切、可感。這時多媒體手段的切入才真正滿足了教學的需要,生動、逼真的圖片、錄像才切實有效地滿足了學生認識、理解的需要。
三、加強自我學習,學會制作課件
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就更應該加強自我學習,努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我們應學會獨立制作課件,盲目拿來是不行的。制作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到語文學科的特點,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理念,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和表現行式。如此,我們才能將多媒體教育技術有機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學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真正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
總之,教師要想讓多媒體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得到高效應用,要學會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制作適合本班學生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擺正多媒體課件的位置,不可讓多媒體課件喧賓奪主,發揮應有的輔助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地址:江西省于都縣固院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