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它指出:“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是實施教學的最主要的資源。我們要有效地挖掘、處理教材,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篇賞圖 單詞聯想 小詩創編 歌曲新唱
新的教材觀倡導“用教材教”,用“教材教”首先是“用”,需要發揮教師的開發、創新能力,這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落實課程標準,搞好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有些老師為了創設情境,撇開教材,或者盲從成為教材的雇傭,這樣都違背了教材設計的初衷,不利于學生英語的習得。筆者在從教期間總結了一些利用教材、開發創新的案例如下:
一、語篇賞圖 水到渠成
語篇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真實的語境,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利用有意義的語言輸入來激活有意義的語言輸出。目前有一部分老師在課前總是想法設法的創設語境,一節課耗費了一半的時間然后再進入文本的學習,影響了語篇的拓展實踐、語篇閱讀。
(一)利用掛圖展情境
仔細研究江蘇版牛津小學英語的教材,書中已經給我們提供了A部分的情境,教師只需利用掛圖,便可引入文本的學習,而且在掛圖中就能解決大部分單詞和句型的學習。如4A unit3 A purse一課,根據圖片便能直接引出句型Is this your purse? Perhaps it's….'s.學生看圖就知道語篇大意,并初步了解了's的意思與用法,較清晰的區分了物主代詞his, her, my, your的意思,降低了句型掌握的難度。這樣一來,節約了大部分時間讓學生根據本課的重點進行語言交際。可以設計“失物招領、尋物啟事”等環節,操練句型:What's this? Where's the…? Is this your/his/her…? Yes, it is. Thank you./No, it isn't.在操練本課重點句型的同時也延伸了學生語言運用的范圍,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縱深拓展語篇
當我們的教學進行到某一階段的時候,總會遇到瓶頸的地方,就是覺得課堂上沒什么出彩的地方,教學難以向更高的層次推進。我認為拓展環節,是幫助我們突破瓶頸的最佳方式。
方式一,根據原有句型,縱向拓展
比如說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 中,以What are you doing? I'm doing…為中心,但課上我們可以順勢對第三人稱單數進行口頭和筆頭操練,What is he/she doing? He/ She is doing…學生也能很快掌握。
方式二,嘗試創設新的文本材料,橫向開拓
比如6B Unit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一課,在課文教學結束以后,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寫一封給筆友的信。這種方式不僅能加深閱讀教學的知識涵量,更能提高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
二、單詞聯想 應運而生
詞匯是構筑語言的材料,它是基礎,是素材,是細胞,要想學好英語必須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才能進行正常地交流。目前小學英語階段,每一單元的詞匯量并不多,如何有新意的新授單詞,并盡可能的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是我們必須思考研究的問題。
(一)TPR教學模式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 的縮寫,指全身反應教學法,是加州心理學家詹姆士博士提出來的。全身反應教學法的優勢是強調身體的互動性、教學的生動性,以便讓孩子更直觀地了解在游戲中學習,讓英語生活化,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如江蘇版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9 Shapes單元的單詞是關于形狀的,我利用雙手做出了相應的形狀,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兩個人四只手可以做出五角星,讓學生在做動作的同時學會了如何用英語表達,形象生動,簡易直觀。
小學生喜愛畫畫是天性,所以在學生學會了這些單詞后,我還教學生如何用這些形狀畫出物體,與美術課很好的結合起來。
Draw three circles. It's a snail.
Draw a triangle. Draw four squares. Draw three rectangles… It's a house.
Draw three ovals. It's a helicopter.
(二)單詞聯想教學
英國語言學家George W. Wilkins 在《語言教學中的語言學》一書中指出:“沒有語法,表達甚微;沒有詞匯,表達為零。”所以詞匯在英語表達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
老師在新授單詞tree時,聯想到branch, leaf, green, yellow, color, flower等。加上小詩:One, two, three. It's a tree.要求學生坐得像小樹一樣直。尤其是在課堂氣氛出現些許混亂時,教師發出此口令,學生便會立即坐正,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找回來。
還有牛津小學英語3A unit1 B部分動物單詞,可要求學生用簡單的句型描述這些動物。Look at the bear. It's big and brown. Look at the panda. It's black and white. Look at the elephant. It has a long nose.將單詞教學融入句型操練中,提高了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此外,還可以設計riddle.如:I have a friend. She is little and white. She has two red eyes and two long ears. Who is she?出示這個謎語后,可給學生提供一個框架,鼓勵學生自己編謎語。將句型延伸到語篇,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學會了描述動物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試著描述文具,水果等學過的單詞,如:Look at the apple. It's red and juicy. Look at the pencil. It's long. I can write with it.
三、小詩創編 聲東擊西
教師往往會忽略英語小詩和童謠的作用和內在價值,課堂上一帶而過。其實他們充滿童趣,有韻律,易于記憶,很容易激發少兒的學習興趣。我們不僅要認真學習這些內容,還要加以適當的創作,為英語教學服務。
(一)改編小詩 發揮潛在價值
如我們學過的一首chant: Five little monkeys.在新授knee一詞時,我是這樣改編的: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in the tree. One falls down, and bumps his knee.將詞匯教學放入學生已知的小詩中,既激趣,又降低了難度,效果甚好。
(二)儲備小詩 溫故知新
在上海版牛津英語2A中,我們學過一首小詩是關于顏色的:One two, red and blue. Up and down, orange and brown. Kites in the sky, flying very high.在新授2B unit4單元時,重點是動作類單詞,其中有一個fly。于是我便將之前學過的這首小詩讓學生回憶,很自然的引出了新詞fly。學生在舊知中學習新知,感到輕松了許多,大大加強了學習英語的熱情與興趣。
四、歌曲新唱 唱響課堂
音樂是富有趣味性的,可以陶冶情操,激發學習熱情,是一種很重要的教育方式。
(一)作為新授教材
牛津版小學英語中,每單元出現的歌曲都是為重難點服務的。教師在課上可直接拿來作為教材使用。如2B Unit1 Do you like winter?中,歌曲唱的就是Do you like…?句型以及它的回答。課堂上就可以用這首歌引入,導出重點句型,還可以變換歌詞操練。歌曲節奏明快,學生非常喜歡,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效率特別高。為了讓學生區分四季特色,我還添加了一首關于季節的歌,Spring, spring, spring's warm. Summer, summer, summer's hot. Autumn, autumn, autumn's cool. Winter, winter, winter's cold.學生不僅學習了四季,還了解了四季的季節特點,將舊式的應試教育徹底打破,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二)作為鞏固材料
以上介紹的是利用歌曲引出重難點,我們還可以利用歌曲復習鞏固新知。如在教授上海版牛津英語2B Unit2 In the circus時,A部分內容是Come here. Go there. Come back.我便想到一首關于rain的歌:Rain, rain, go away. Come back another day. Little Jony wants to play. Rain, rain, go away.利用歌曲鞏固了Come back,學生印象深刻,易于記憶。
教師應秉承“以人為本”和“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將教材作為載體,從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個維度去考慮如何發揮教材的最大作用,有效整合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力圖使教學效益最大化。教師要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收獲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