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職學生普遍文化素養不高,基礎薄弱,在學習上沒有學習動力,意志力也不強。這是普遍存在于中職學校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多培養學生的情感。數學課堂是比較邏輯思辨性較強的一個學科,我們更應該激發學生的情感,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真心投入,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良好情感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和誘導學生的情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世界,使他們盡可能地獲得滿足自我的積極情感。愛的力量是偉大的,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體會到教師的期待,就會激發出自身的內在動力,從而堅定學習信心。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師生間有了最起碼的信任關系,教師在課堂中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能更好地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養成愛學習的良好習慣。對學生真誠的關懷,能令學生感受到父母之外的親情,感受到愛是無處不在的,從而產生為愛而努力付出的決心;對學生的寬容和尊重,能令學生感受到平等的優待,感受到自身具有的價值,從而產生了自信。作為教學一線的數學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數學知識,還要有生動風趣的教學風格和人格魅力,以此來感染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帶給自己的是快樂,而不是枯燥乏味,從而產生了對知識的渴求,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來。特別是對待后進生,我們更要具有豐富的情感和一顆真誠關懷學生的心,以此來打動他們那顆已冷卻了的心,并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給予鼓勵與肯定,使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總之,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魅力,注意以積極的情緒、上進的態度來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從而誘發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而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索。數學作為一門看似枯燥的學科,如果教師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就談不上真正的數學教學。只有讓學生產生了興趣,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學有所得。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參透教材,而且還要備好學生,了解學生,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借助語言、直觀實物或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把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使知識更貼近生活實際,讓每位學生都能倍感親切,使課堂教學既有科學性、教育性的吸引力,又有啟發性、趣味性的感染力,從而激發學生情感,活躍學生思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等差數列時,教師應先講述高斯探求數學真知的故事,激起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再與學生一起探討1+2+3+…+100的值;在講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引入古印度國王獎勵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這讓學生既增強了學習數學的欲望,又從中學會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積極轉變教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學生知識的獲取大多是在課堂里完成。課堂既是傳遞知識的園地,也是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基地。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我們都不能只是為了教書而教書,而應該是以育人為最終目的。我們應摒棄那種原有的忽視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培養,忽視學生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甚至損害學生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填鴨式”教學。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充分挖掘數學學科中特有的情感因素,用心施教,積極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情感表現和道德養成,使數學知識增長的同時也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健全與發展。在教學中,對學生我們應該盡量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采用共同探討、平等互助的方式,每一節課都能讓師生產生學習上的共鳴,這樣教師既能很好地講授數學知識,又有利于捕捉課堂中道德教育的時機,有意識地滲透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一些為人之道,這對學生的人格發展會更為有益。比如,在學習數列時引入的古印度國王獎勵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中,我們不但要用它為數學教學作引入,而且還要讓學生知道在做事中不能輕做定論,要三思而后行、腳踏實地的為人之道,同時也告訴學生愚昧及學識短淺給人帶來的后果,使學生深刻體會學習的重要性。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新課程理念要求下,中職數學課由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給學生廣闊的學習時空,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長處,任何長處都沒有的孩子是沒有的,問題的關鍵是要在每個人身上發現他獨一無二的長處,幫助他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產生自豪感。”這就強調了孩子會因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后而產生自尊、自信、自豪的成就感。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和肯定學生,為學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成功帶給自己的喜悅,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直以來,很多學生對數學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望而生畏的,教師則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一味地以課本教學為主,只知道不斷地灌輸。而忽視了學生是否能夠在課堂中真正投入學習當中,是否真正都能學有所得。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甚至產生徹底放棄學習數學的念頭,更談不上鍛煉學生頑強刻苦的意志力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學生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培養,注意給學生提供具有現實性、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并巧妙地設疑置問,耐心誘導,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快樂而主動地投身到課堂學習活動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既獲得成功的體驗,又經歷困難的磨煉,從而鍛煉出堅強不屈的意志力,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另外,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大包大攬,把所要學習的知識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課堂活動的方式,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同時,由于學生認知方式、水平、思維策略和學習能力的不同,一定會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教師要實施“差異教學”,也就是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人人參與課堂教學,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的目的,這樣也體現了教學中的民主、平等關系。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高漲,個性思維積極活躍,人格發展自然和諧。例如,在教學隨機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這些概念時,在學生理解概念的基礎上,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讓學生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舉出一些隨機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案例,讓學生分組競賽,看哪個組的學生舉得多并且符合事實,答對最多的組為勝,然后對取勝的小組進行適當的獎勵。我也進行了嘗試,結果在這節課里學生的熱情比平時高了許多,伏桌子睡覺的學生明顯少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很活躍,學習效果也很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機會,時刻關注并捕捉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
總之,教學是以育人為最終目的的,而課堂教學則是教師要完成這一目的的重要過程。為達到育人的目的,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學生情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師循循善誘、課程滲透、人格感染的過程。因此,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只有把“育人”的觀念隨時裝在頭腦中,摸索規律,尋找途徑,用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意識、自覺地把情感與態度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才會在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會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