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優質高效課堂,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新課改的目標。但囿于教育教學條件、教育傳統觀念、教育者水平等原因,新課程的理念還往往只存在教師的口頭上,一些先進的課堂模式仍然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上,并未真正落實到日常課堂教學中。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把自主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應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中之重。
一、讓學生成為“老師”
怎么才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學習的主人?一種很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有一種“我是老師”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責任感,這樣,學生不僅有了對該學科的興趣,還會千方百計地去探索。他們的學習狀態,也將會從被動地“要我學”變成主動地“我要學”,這也是所有教師希望看到。
在課前預習上,學生根據教師預設的問題,自主完成課前預習并制定學案。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根據預習目標,設計出一系列有利于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的問題,使學生帶著明確的問題進行預習,并通過完成一定量的訓練、測試題目,引導學生鞏固對基礎知識的預習成果,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和理解掌握。預習完成后,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預習,自行設計一個相應的學習方案,老師也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的前提下,及時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入新課做準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讓課堂回歸為學堂,讓傳統的一言堂變成高效的群言堂。教師應該和同學們經常換位,讓同學走上講臺做“老師”,而老師則走下講臺,坐在學生中間做“學生”,和大家一樣舉手發言,對臺上的“老師”質疑問難。教師和學生的這一換位,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對老師也有很強的激勵和促進作用,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我認為,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首先體現在打破沉悶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動”起來。當然,多維互動不僅僅是為了課堂的熱熱鬧鬧,更多的是以“高效”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引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為目的。如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運用智慧,在充分考慮學生的求知特點和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下,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巧妙地做好教學設計,讓學生不斷掀起頭腦風暴,讓課堂教學始終充滿思維創新,課堂的效果自然就會提高。
比如,在學習散文《荷塘月色》時,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大約用時二十分鐘,是這一堂課中占時較多的部分。之所以安排這么多時間,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最好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巴金說過:“寫吧,只有寫,才會寫。”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閱讀說到底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張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高效課堂還應該是學生在知識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課堂。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內容加以豐富、充實以及富于創造性的重新建構,讓學生有更多思維和創新的空間。在教學評價上,教師要寬容對待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關愛學生的個性發展,大膽肯定學生感受和理解中的閃光點,引導大家課后去深入思考探究,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思維得到延續和發展。好的課堂教學成功之處,恰恰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意識,適時把握學生思考的亮點,促成新的知識能力生成。
三、研究教材和學生,在教學內容上界定“三講”與“三不講”
目前在教育界形成共識的“三講三不講”原則,應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到貫徹,這其實是教育常識的回歸與復蘇。所謂“三講”,即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點;“三不講”,指學生已經學會了的不講,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講。教師備課的任務,實際上就是研究教材和學生,在教學內容講與不講的界定上,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由于課堂時間非常有限,學生的接受心理也同樣有一個度,如何有效地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求知的欲望和興趣,教師的備課水平,直接決定了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質量。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應該是以努力完成預習任務為前提的課堂交流與思想碰撞,而聽說讀寫四大語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以教學元雜劇《竇娥冤》為例,我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了解一些文學和史學方面的常識;二是了解劇情以及元雜劇的相關知識;三是反復誦讀課文,培養一定的語感,為課堂深層研究打基礎。這三方面,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組建學習小組,讓組員互相監督來達到預習目的。這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也解放了教師課堂上系統講授的累贅。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學生以預習收獲為基礎,采取閱讀和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師生平等對話)的基本學習方法,深入品味劇本語言,感受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運。我再拋出一二個精當的思考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關漢卿的時代局限性體現在哪里?中國悲劇與西方悲劇的異同點有哪些?學生討論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如何并不重要,關鍵是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基礎積累和能力提升方面獲得實質性的進步。
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有針對性的講,講課文的重點、難點、易錯易混點。課堂時間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給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也多了,課堂的效果也就好起來了。
課是要講的,不講不成課。但怎么講?講多少?這是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課堂的本質在“學”而不在“講”,要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當然,“講”也是學的一種方式,但不能成為唯一的甚至主導的方式。學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大力提倡。作為教師,要始終堅守這一點:知識是學生“學”會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教師的課堂語言不是講知識,而是引導、組織學生學習。只要我們能正確把握好“講”與“不講”的尺度,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認真貫徹實施,語文課堂的春天就會來到。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海縣石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