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培養目標,特別加強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培養。教師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想盡一切辦法來達成。如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教學,利用實驗反復操作加以鞏固,利用課外活動在豐富及掌握課堂所學的物理知識等等方法。殊不知,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巧妙提問也能讓我們的教學取得滿意效果。本文就課堂教學提問藝術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提問應水到渠成
有些物理教師的問題預設很充分,為教學而有意為之,這樣會使學生陷入一種恐懼之中,因為學生時刻想著可能會點到我回答問題。試想,學生在這樣的擔憂之中還能靜心聽課嗎?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好嗎?答案非常明確,如果我們換一種途徑來提問也許會更好,那就是水到渠成式。這就要求師生高度融合在一起,特別是教師應善于引導,善于點撥并善于鼓勵學生,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在一個班上我提了個問題:大氣壓強在我們身邊你知道多少?發現學生并不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在另一個班上我就改了一種提問方式。先問對有關“氣功”大師練功的了解,先憋氣、運氣、跺腳、伸腰等一連串的動作后,將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聲,就能將臉盆吸起來,這種現象學生都看過,還有我們掛衣物的吸盤掛鉤,用手將吸盤內空氣擠出后,利用大氣壓強,就可以為我們所用了。此時我就利用學生高漲的熱情提出今天要學的內容,發現學生都比較容易接受,效果也更好。
二、提問語言應凝練有效
教師語言表達不清的問題會阻礙學生把思維打開,特別是含糊不清的提問更會擾亂學生的思維,起不到真正的提問價值。如:一位老師教電流一節時,問:“已知磁場方向和導線運動方向,我們應如何確定導線中的電流方向呢?”學生一聽這問題,很難找到切入口,是由于導線做切割磁力線運動而產生感應電流,還是由于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發生運動?這樣的問題實在為難了學生。
當下公開課上,我們經常會發現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個個都你說完我鼓掌,掌聲笑聲不斷,真是熱鬧非凡,但在這表面的繁榮背后,都是老師提問的簡單而無效引起的。如:
師: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給一個作用力,必然會受到一個相等大小的反作用力,同學們說對不對呢?
學生(合):對。
師:能不能按照這種方式去求小車受力的大小呢?
生(齊):不能。
師:他這樣表述力,完整不完整呀?
生(一起):不完整。
像這些可以不經思考而做出判斷的問題,雖凝練但無效。課堂只有表面的欣欣向榮,而無實質的內容,效果顯然不好。
三、提問應符合規律
問題的設置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期望規律。我們不能一上課就提一個很難或很不好回答的問題,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思考,我們提問的過程要由淺入深,逐步深化,溫故知新,循序漸進,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較難的問題,在討論中老師就設法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在教學中應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規律,使學生通過教師的提問并引導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流于形式,因而我們提出的問題應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的提問。
作為物理課堂的提問,還應有助于學生構建物理模型,因為構建物理模型是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如在學習磁場后,問學生如何判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周圍的磁場方向,這是為什么?這樣使學生對物理知識學透并有充分的證據支撐所答題目。
總之,物理課堂問題設計的方法有很多,提問的藝術更是層出不窮,只有我們重視問題的設計并不斷優化,注重提問的藝術,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也才能真正讓學生喜歡上物理,正應驗了“藝術可以改變一切”。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車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