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我國文學園地里的一朵奇葩,它具有形式對稱、構思奇特、文字精煉、節奏鮮明、引人入勝的特點,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由于許多對聯與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關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中國歷史》教材,就引入了許多對聯文獻資料,令人耳目一新。那么,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使用好具有史學價值的對聯,它對傳承國粹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進行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歷史素養與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運用對聯導入,能引起學生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
如何設置情境導入新課,有經驗的老師都很重視這一環節。導入的形式、方式很多,在歷史教學中,能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對聯導入,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
案例一: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十課《秦王掃六合》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先看一副對聯,請指出對聯里說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砌墓修墻,殘士毀文,多行暴政千夫指;并國設縣,鑄錢定制,一統神州萬代功。”學生回答后,筆者接著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學習這個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有關歷史,看一看是否如對聯所說,讓我們走進秦朝探究其中的究竟——“秦王掃六合”。
案例二:人教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八課《偉大的歷史轉折》。上課伊始,幻燈出示一副對聯:“四項基本原則奠千秋基業;三中全會精神開一國新春。”問:此對聯指出的史實是什么?學生自然回聯想到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然后順勢進入新課學習。
如此導入新課,快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路迅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二、引用對聯輔助教學,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事實的理解和記憶
案例一: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北伐戰爭》時,要求學生理解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的宗旨時,通過展示軍校大門上的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讓學生閱讀。學生通過閱讀對聯,很容易地理解了其宗旨,即要造就大批不貪生怕死、不謀求私利的將領和士兵,以挽救民族危亡,振興中國。
案例二:在學習《馬關條約》的時候,筆者也曾使用這樣的一副對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教師在對對聯的出處和內容的講解后,學生清楚地理解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即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對聯進行輔助教學,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運用對聯評價歷史人物、事件,有助于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案例一:在學習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八課時,筆者為了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讓學生評價諸葛亮。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也是我國古代以機智見稱的名人之一,歷代對他的評價也很多,但多是對其忠心與機智的贊美,學生的發言也都是贊美、崇拜之詞。學生發言之后,筆者出示了成都武侯祠中清人趙藩撰寫的一副對聯,其聯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在向學生講解了此聯的意思后,筆者總結說:“此聯見解獨到,在眾多評價諸葛亮的對聯中我獨喜此聯,原因在于此聯不是一味地頌揚諸葛亮的智慧與忠心,而是一分為二地評說了諸葛亮一生的功與過。”在課堂教學中,這樣使用對聯,既增加了課堂興趣,也起到了提高學生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案例二:在學習近代史時,不可能不提到李鴻章。筆者讓學生說一說心中的李鴻章,學生對他的評價是一片罵聲,對他的評價持否定的態度,比較片面。筆者適時地出示了嚴復評價李鴻章的一副對聯:“是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當如何?”此聯對李鴻章的評價十分客觀,對于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大有益處。
四、運用對聯串聯歷史知識,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有助于學生記憶
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歷史問題之間也是有著內在聯系的。只不過有些歷史規律學生不會把握,有些復雜的歷史問題學生不易認清,復雜而零散的歷史知識學生不會歸納。所以,在進行系統的歷史知識復習時,許多學生對歷史的知曉只剩下一鱗半爪,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串點聯線、梳理歸納。根據復習的內容,教師可借助對聯進行串點聯線。
案例一:在復習中國近代史上中日之間的重大事件時,筆者引用了一副對聯——“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慶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臺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此聯既是對慈禧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嘲諷,表達了作者愛國憂民的思想,又包含了中國近代史上中日之間的重大事件:1874年,清政府與日本訂立不平等的《臺事專條》,后日本以為吞并琉球的依據。1894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省。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又爭奪我國東北,而《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和附約規定日本在我國東三省有種種特權。通過此聯,學生對中日近代史上的關系一目了然,也便于學生記憶。
案例二:在復習現代史國共兩黨關系史時,筆者活用了孫中山遺囑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幅對聯。在課堂上,筆者用幻燈出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幅對聯以及活用的三幅對聯:“同志尚未成功,革命仍須努力”、“努力尚未成功,革命仍須同志”、“努力尚未成功,同志仍須革命”,讓學生仔細研讀此“四聯”后,設問:根據上述四聯,理清國共兩黨恩怨情仇的四段歷史。經過課堂熱烈討論,學生歸納如下:第一副對聯反應的是1924-1927年,國共兩黨志同道合,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第二幅對聯反應的是1927-1936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破裂,形成了對峙的雙方,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第三幅對聯反應的是1937-1945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民族矛盾上升,國共兩黨化干戈為玉帛,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第四副對聯反應的是1945-1949年,日本投降后,國共兩黨關系微妙,雖然中國共產黨為和平民主作了很多努力,仍無法阻止內戰爆發。通過化用孫中山遺囑中的十二字對聯而編制的三幅對聯,對梳理國共兩黨二十多年的關系起了畫龍點睛、化枯燥為有趣、化復雜為精辟的作用,也便于學生識記。
學生利用對聯可以獲得知識,感受人文情懷,體驗漢語言文字的無窮情趣。但不是所有的歷史問題都要用對聯、都能用對聯。歷史課堂引用對聯要與歷史緊密聯系,運用的時機要恰當,對聯才能成為歷史課堂上精美的點綴品。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烏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