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材中,入選的詩歌有上百首,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現代詩歌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以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為目標;而對于古典詩詞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那么,我們應如何來賞析詩歌呢?
一、品名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于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教給學生品讀詩句的方法,如:直接體驗法、比較揣摩法和“以詩解詩”。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系,加強詩歌之間的相互理解。師可示范以其法賞詩:
冰心的《紙船》中有一句:“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這句中“總希望”這個詞,當老師讀到它是,一下子就有了感覺,強烈地感受到了詩人的一種寄托,一種誠摯的向母親表達思念的感情。這就是直接體驗法。還有一些詞,讀者很平淡,一下子感覺不出它的好時,怎么辦?還有一種方法,叫比較揣摩法。比如“有一只”初讀時沒有感覺,先試著把它換成“每一只”,通過比較就品出一些味道來了。從中體會到了紙船很脆弱,很孤獨。又感受到了詩人的要求很少很少,但表達的思念卻很濃很濃。
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然后把學生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它優秀詩詞了。
二、悟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正如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說:“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間的這輛大馬車去飛奔?!辈还馐窃姼柽€有其它文體。意象不是神秘的東西。是寫作者頭腦中靈動一瞬間的想法,讀者通過寫作者的作品讀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意象大致分類及含義:
景觀類:如月(明月,殘月、新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如斜陽,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如:王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溫庭筠《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植物類:楊柳、芳草多含離別之情。如,劉禹錫《竹枝詞》中言:“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又如《送別》一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行為類:憑欄,多為思戀他人、發瀉心中憂悶之意,溫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吹奏笛、笙、簫等,多暗含離別之苦、想念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其言抒發其對人思戀之情。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意象及其大體含義(大體,但不是詩詩如此),學生形成一些認識,便能歸納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要通過喚醒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讓他們透過“物象”的鏈接,再現詩歌所蘊含的情景畫面之美,或用詩配畫的形式,讓學生在頭腦中再造情景畫面。當學生頭腦中出現情景畫面時,再讓他們用“切己體察”的方法,體驗其中所隱含的意境。
三、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詩詞寫作,有一定之法。對于采用寫作手法分析法賞詩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進行鑒賞。
1.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
詩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辭之法來將詩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張、擬人等。鑒賞詩歌時,通過分析其一些修辭的運用,更能領會詩人蓄積的情感。如:《木蘭詩》中曾有:“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運用夸張手法來展現了戰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奔走戰場的情形,甚為形象。又如:《木蘭詩》中有句詩:“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痹娋溥\用比喻手法,風趣幽默、生動地贊揚了木蘭的機智謹慎。因此,抓住詩歌中運用的一些修辭手法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虛為實體會法
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采用化虛為實的手法?,F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更是化虛為實的典范:“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痹娙朔謩e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個意象來喻人生不同時期的鄉愁,把抽象無形的鄉愁刻畫成有形可感的實體,突出了不同時期鄉愁的特點,非常恰切,非常具體而可感,可謂巧妙之極。如同樣寫“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抽象的“愁”化為具體可感的滾滾江水,讓人回味無窮,是以水來比愁,突出愁之廣,愁之深;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連用三個比喻(博喻)來比愁,突出愁之無處不在,綿綿不絕,比喻新穎生動,同時又虛景實寫,情景交融,實在是妙不可言。化虛為實是古人常用的一種方法,更能形象表現主觀的情感。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于都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