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歷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中,筆者通過闡釋“品譯——尋根”這一教學方法,試圖解決外國詩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難,以使語文課堂更加高效科學。
【關鍵詞】品譯 尋根 外國詩歌教學
一、外國詩歌教學現狀及建議
嚴格地講,詩歌是不允許翻譯的,即使是同一種語言,一字之差,詞句次序有別,都可能使一首名篇變為庸作。許多譯作之所以能夠被人傳誦,恐怕是因為譯者的語言具有獨自的魅力,而未必是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風格與精神。對于已經初步具有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了解詩作原貌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對西洋詩歌進行雙語賞析就尤為重要了。但是,雙語賞析西洋詩歌還存在一些問題:就中國現狀而言,教師與學生所了解的第二語言絕大多數是英語,而教材的西洋詩歌中僅有一部分是英美詩作。
不過,教師完全可以給學生一些文字淺顯的英文詩作及譯作,讓學生試著進行雙語賞析。此外,教師也可以將一些中國名篇的英譯文字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比較與品評。這對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水平和再創造的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品譯”就是指品讀外國詩歌的譯文,“尋根”就是指關照原作,比較異同,從而達到品評詩歌的目的,提高鑒賞水平。
二、實例概述:華茲華斯《孤獨的收割人》的雙語教學
“品譯——尋根”教學法的主要環節是:
閱讀譯作→對照原作→比較異同→品評優劣。
筆者在講授華茲華斯《孤獨的收割人》之前,先讓學生舉出他們所知道的詩歌因改動一字而“點鐵成金”的例子。許多學生都提及了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故事。接著,筆者再讓學生舉出詩歌因改動詞句順序而效果明顯不同的例子。有的學生舉出了杜甫《秋興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筆者又舉出了前人筆記中的一個例子,有人將“長江風送客,孤館雨留人”改為“孤館留人雨,長江送客風”,并讓學生品評其異同優劣。最后師生達成了共識:詩歌一字定高下。
筆者讓學生閱讀華茲華斯《孤獨的收割人》,然后運用意象分析的手法對譯作進行賞析。其后,筆者又用幻燈打出了英文原作。以詩歌第l段為例(為了方便讀者,特依原作的意義與順序進行直譯)。
語文教材所選譯作:
你看!那高原上年輕的姑娘,
獨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邊收割,一邊在歌唱。
請你站住,或者悄悄走過!
她獨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調好不凄涼;
你聽!你聽她的歌聲,
在深邃的峽谷久久回蕩。
華茲華斯原作:
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原作直譯:
看她,獨自在田野。
遠處孤獨的高原少女。
收割并歌唱,獨自一人。
停在這兒,或者輕輕地走去。
獨自地,她收割并捆綁著谷子,
并且歌唱著一首憂郁的歌。
哦聽!在這峽谷,深遠地,
正溢出著這聲波。
通過對比,學生發現了許多問題,簡言之:
1.押韻方式不同
原作第1段句句押韻,并進行了幾次換韻,其形式為ABABCCDD(每個韻腳用一個字母代替),而教材的譯作用ang韻一韻到底,并且有許多不押韻的句子。
2.字詞有所增損
原作中一些詞語在譯作中沒有出現,而原作中沒有的詞在譯作中出現了。以第一句“Behold her”為例,原作是“看她”的意思。而譯作偏要寫成“你看”,這樣一來原詩中固有的對象“她”沒有出現,卻憑空引入了另一個主體——讀者“你”。
3.譯作有歧義
如“Stop here,Or gently pass!”一句,原作沒有出現主語,很多學生認為主語應該是“少女”,而譯作卻寫成了“你”,這就讓讀者誤認為詩人是在向共同觀看少女割麥的人發出的請求(如果“你”是指少女的話,那么依照譯者的邏輯,應該譯為第三人稱“她”)。
4.許多詞意義不準
比如“melancholy”一詞,應譯為“憂郁”,而譯作為了遷就韻腳而譯成了“凄涼”。又如“overflowing”一詞,本是“溢出,洋溢,充滿”的意思。但譯作譯成了“回蕩”,未免美言不信了。
(作者單位:江西省鷹潭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