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從初中二年級甚至初中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生的英語成績呈懸殊態勢,兩級分化現象逐漸嚴重。不少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喪失信心。筆者通過調查后認為:中學生英語過早兩極分化的現象與英語聽力教學有很大關系。本文將七年級上冊Unit7 Integrated skills聽力教學為例,闡釋了動態教學與靜態教學相結合下英語聽力的教學設計。通過“動靜結合”這一方法,激勵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和交流,從而提升聽力能力。
【關鍵詞】動態教學 靜態教學 聽力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11 年修訂版)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在英語學習中,聽是一項重要的語言基本技能,是衡量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指標之一。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英語時,最重要的就是聽力理解,因為講話本身不能構成交際。從語言習得的規律來看,任何一種語言,有聲語言是第一位的,文字語法是第二位的,語言的學習始于聽。
二、關于動態教學與靜態教學
語言習得是一門系統工程,有教師、學生、教材等元素構成。其中教材為相對靜態元素,而教師與學生則為相對動態元素。成功的語言習得在于有良好的語言環境又產生于語言習得三元素間的動態交流。因而,以為語言教育工作者能否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一切手段來創造一個動態的語言習得環境,將是成敗的重要因素。
1.動態教學
動態教學模式將教材靜態知識通過互動交流教學模式來體現,需要教師利用合理、靈活的教授技巧,去創造一種動態的語言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促使他們參與到語言交流中,在動態的交流中達到教學目的。
2.靜態教學
靜態教學即靜態分析、靜態生成,是不更動課文內容的分析和生成。如常規教學中的“預習”就是屬于靜態范疇。傳統的課堂結構是一個靜態分析的過程,不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課堂動態生成過程。
三、聽力課靜態教學與動態教學結合的實施過程。
1.教材分析與教學構思
本教學片斷的教學內容是《牛津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7 Integrated skills的Part A。筆者將此教學片斷的教學目標定為:能從所聽內容中獲取相關信息,了解貧困地區孩子的生活情況,培養學生節儉及助人為樂的品質。此教學片斷的主要語言功能是談論如何使用零用錢,圍繞How do you use your pocket money?展開教學內容。主要技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側重四項基本技能中的“聽”的能力。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活潑外向,喜歡互動課堂,思維較活躍,但他們詞匯量小,運用句型的能力有限。筆者在教學中不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采用動態教學與靜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發現、交流、體現的英語學習平臺,使學生學以致用。
2.教學過程
Step1: Lead-in
幻燈片展示筆者平時閱讀的部分書籍,告訴學生I usually use my pocket money to buy some books.引出pocket money這一話題。通過設計以下問題(幻燈片展示)來進行本班學生零花錢使用情況的調查:
(1)How you use your pocket money?
(2)What do you often buy with your pocket money?
(3)How often do you buy books/snacks with your pocket money?
(4)Will you spend your pocket money buying presents for your friends or your parents?
(5)Do you use your pocket money to buy something to help poor people?
(6)Do you have a habit to save your pocket money?
這一環節設計通過先師生對話(師生互動)提供對話示范,然后學生與學生對話(生生互動),最后教師總結學生零用錢的使用來完成。
設計意圖:筆者這一環節教學時憑借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首先讓學生在這個動態教學過程中產生與自身生活實際密切關聯話題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在答題中、交流中回憶關于使用零花錢這個話題的表達。而且筆者對于這六個問題的設計,已經巧妙地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聽力材料(PartA1)中的內容,降低了聽力訓練的難度,使他們更加準確的理解聽力材料。
Step2: Pre-listening (Part A1)
Guessing:展示教材第87頁A1部分的圖片。在學生已經大致了解這些人物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對照圖片猜測每個人會用零花錢買什么。Simon and his friends also have some pocket money. Can you guess what they often buy with their money?
設計意圖:筆者立足教材,回歸書本,利用教材圖片這一靜態元素,讓學生聽之前先猜測四個任務會用零花錢買什么,巧妙地讓學生的好奇心、參與欲望立即“動”了起來。這一“靜態”到“動態”的過程讓使學生在猜測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感知了聽力材料中的內容,又使得學生期待著在聽力中獲得正確答案,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Step3: While-listening (Part A1)
組織學生聽兩次聽力材料。第一次:Simon and his friends are talking about how they use their pocket money. Listen to their conversation and match each student with the correct object below.聽后,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核對答案。第二次:幻燈片呈現以下問題:
(1)How does Daniel use his pocket money?
(2)How does Millie use her pocket money?
(3)How does Sandy use her pocket money?
聽后,首先在小組內核對答案,然后兩人一組編對話,鼓勵學生用完整的句子來表述。
設計意圖:兩次聽力活動,每次都讓學生帶著不同的任務聽,在聽力中解決不同的問題。兩次任務的設計由易到難,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第一次聽時,利用書本原有的任務,不更動課文內容,為傳統的教學內容服務,是靜態教學的過程。第二次聽時,雖然提高了難度,但還是緊扣教學目標,這一環節是延伸與拓展。筆者設計時,立足基礎,但又注重創新,讓學生根據聽力內容編對話,是動態教學的過程。在教學手段上,筆者采用動態教學與靜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了聽力教學的有效性。
Step4: Pre-listening (Part A2)
播放貧困地區兒童生活情況的視頻,讓學生猜測那些兒童是否有零用錢以及用來干什么。Students in the video live a very poor life. Do you think they have any pocket money? And if they have, how do they spend it? Will they need books/shoes/T-shirts/CDs?
設計意圖:筆者采用這一動態教學設計,既與教材這一靜態元素形成鮮明對比,又動靜結合,共同服務了教學目標;既滿足了學生視覺上的享受,又碰擦出學生心靈上的火花;既緊扣教學目標,又自然地導出下一教學環節。
Step5: While-listening (Part A2)
組織學生進行聽兩次聽力材料。第一次:Listen to them and choose what the children in poor area need?先放一遍錄音,讓學生選出貧困地區孩子所需物品。第二次: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reasons why they need them.再次播放錄音,請學生寫出原因。最后組織學生完成第88頁A3部分的練習,全班核對答案。
設計意圖:筆者在這一環節中,把教材原有的一次聽力任務,分化成兩次任務。先讓學生選出貧困地區孩子所需物品,再請學生寫出原因。降低聽力難度,創造性地使用聽力材料。教材是靜態的,但筆者對于教材的處理是動態的。這一動靜結合的設計是基于班內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前提下開展的。這一設計讓部分學困生積極投身到筆者設計的活動中,培養了學困生的自信心,提升了他們的聽力能力。
Step6: Post-listening (Part A2)
1.組織學生四人一組討論采取何種途徑或方法來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適當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
(1)Save your pocket money and give it to children in poor areas.
(2)Only buy things we really need. Do not waste money.
(3)Send books to them.
(4)Send clothes to them.
(5)Become pen-friends and write to each other.
2.幾組學生就討論結果作匯報,鼓勵學生采取可行的方案幫助貧困學生。
設計意圖:這一動態教學設計依然圍繞pocket money話題進行。筆者從教學目標出發,讓學生了解貧困地區孩子的生活情況,通過小組討論以及匯報這一動態過程,培養了學生節儉及助人為樂的品質。讓整個聽力板塊的教學達到最高潮。源于靜態教材,但又高于靜態教材。
四、教學效果與反思
1.教學效果
筆者負責初一年級(7)班和(8)班兩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而這次聽力片斷教學的實驗只在(8)班進行,(7)按照原有模式上課。經過采用動態教學與靜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結果發現:(7)班接近60%的學生忘記或未能熟練運用聽力課中How do you use your pocket money? 這句型的運用,而(8)班90%以上的學生已經能熟練運用這句型。另外,(8)班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度遠遠高于(7)班學生。可見,(7)班學生的這次習得語言的效果沒有(8)班學生效果顯著。究其原因,筆者在組織(8)班聽力教學時,根據學生的水平,利用話題導入,為聽力教學埋下伏筆,降低聽力的難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靜態元素。靜態分析,靜態生成。同時又把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把聽力任務分化完成,且增加聽后討論活動這一環節,指導學生在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了語言輸出的實踐。而組織(7)班學生完成聽力教學時,筆者按部就班地完成聽、答并講解,沒有組織有效的聽前、聽后活動,所以課堂上學生語言輸出的時間和機會是比較少的,語言交流能力的提高不夠明顯。
2.教學反思
聽力課上有效的開展動態教學與靜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效的開展聽前、聽中、聽后活動,才能幫助學生把通過聽獲得的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通過設計動態的聽后活動,使學生有機會運用之前學到的知識進行語言交流,真正實現有效輸出。處理好聽前、聽中活動的同時,重視聽后活動。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組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開展小組討論、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與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靜態分析,在靜態生成中再參與動態的語言交流,動靜結合,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五、結束語
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靜態”也不能忽視。靜態是基礎,動態是創新。教師在組織聽力教學時,若能把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將靜態生成與動態生成相結合,將會達到聽力教學的理想效果,從而提升學生聽力能力。
【參考文獻】
[1] 嚴婉華. 動態教學理念下聽力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反思,《中學外語教與學》,2012第2期.
[2] 尤立增. 詩歌教學——從靜態到動態,《課堂觀察》,2012年.
[3] 范玉明. 巧用教材優化農村初中課堂聽力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第7期.
[4] 倪惠民. 動態教學模式與設計要素,《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第5期.
[5] 羅玲娟.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下的英語聽力教學設計,《中學外語教與學》,2012年第7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