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學英語教學一直是我們農村教育的一個薄弱點,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英語教學的經驗從理論角度總結出了三點: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學習環境,再解決學生學習英語內因的問題(看到差距要求進步),最后再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與學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來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師生關系 差距意識 合作學習
理論源自于實踐,作為一個有著十六年教齡的英語教師,本人一直從事著一線的英語教學,每一次從四十五分鐘的課堂上下來,我都認真的思考我這四十五分鐘的成功之處和失敗之處,久而久之我對于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有了體會和想法。
一、首先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接手一個新的班級之后,我就著手了解班上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包括他們的家庭情況和個人的一些性格特點,做到所謂的“知己知彼”,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因材施教做準備。教和學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關系,作為這個矛盾關系當中的兩個主體,是否有著和諧的關系對于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和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老師我們都知道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叫做“親師感”的現象,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對于他們所接觸到的人和事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對于老師也如此,出于愛屋及烏的心理,他們會對自己喜歡的老師所教的科目比較感興趣,會更加努力地去學自己喜歡的老師所教的科目,成績提高顯著。反之,出于逆反的心理,對不喜歡的老師就會不愿意或者干脆不學該老師所教的這門課。這就要求我們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付出努力成為學習心目中的那個“屋”,我們要做到和學生打成一片,掌握他們的情緒變化,時時處處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他們。當然,在發展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對于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我們要及時的批評而不能聽之任之。要讓他們知道老師的批評和表揚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愛護他們。但是我們在批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能侮辱他們的人格,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批評是出于由衷的愛護和真誠的幫助,也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能真正的和諧起來,他們才會認為你是他們喜歡的可親可敬的老師,然后才會興趣盎然的去學習你教的科目。
二、正確對待學生中的差距,在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差距意識”
作為老師我們都非常清楚:我們所教的任何一個班級當中,不可能都是優秀的學生,即便如孔老夫子那樣杰出的大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賢人也不過只有七十二人而已。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認識到“差距”的作用,認識到“差距”就是有待我們去發掘的潛能,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差距”就是我們提高教學質量的契機之一。
一般情況下,我們從成績這方面把班級的學生自然的劃分為三類:優秀生、中等生、后進生。優秀生在英語教學當中表現出來的是英語基礎好、對英語學習有興趣、接受能力強、學習效果好、成績也比較優異,但是他們往往會產生比下有余的優越感。我就會把他們每次考試的成績跟全校甚至跟全縣的尖子生進行統計、比較,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促使他們更加認真的學習,這就是“差距意識”之用途一:促優更優。中等生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對英語學習稍有興趣,接受能力較強,但是學習自覺性不高且不夠勤奮,或者認真刻苦但是學習方法有待改進。根據我多年來的經驗,先讓他們看到自己與優秀生的差距并找出自己問題所在,然后老師再給予適當的點撥和鼓勵,他們一般都能趕上甚至會超過優秀生,這就是“差距意識”之用途二:促中變優。后進生究其原因有的是因為懶散,厭學,有的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當,有的是因為是接受能力差,在給他們“灌輸”差距意識之前要先摸清楚他們英語基礎差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對癥下藥”,做到因材施教。應該特別注意的是這部分學生都比較敏感,在和他們接觸的時候,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是一視同仁的,老師是真誠的,讓他們摒棄內心的自卑感和行為上的自暴自棄,這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師生共同努力后后進生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這就是“差距意識”用途之三:促差轉化。
三、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我們都知道在非小班化教學的課堂上,要想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四十五分鐘帶來的樂趣,體驗課堂成功帶來的快樂是很困難的。一般情況下只有部分甚至于是有幾個人在參與課堂的各項內容,很多學生都只是充當了旁觀者的角色。針對這種情況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四到五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各小組進行比賽,實行扣分和加分制,有獎有罰。各小組選出組長,其職責就是負責督查每天的課前預習情況,課堂聽講情況和聽寫情況,課后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老師負責閱讀每天的課前課堂和課后的情況記載并打分,每天一公布每周一匯總,及時進行獎懲,長期堅持效果非常的好。
但是我們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分組要合理
分組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習基礎,學習習慣等的平衡,要定期的進行角色的調整,以便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吸引他們參加到學習活動中去。
2.要發揮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作用
教師在進行小組活動時要精心組織,要讓學生明確這節課的目標和任務并對其方法進行指導,以便提高學習效率,順利的完成學習任務。另外還要防止課堂上討論過于熱烈而導致失控的情況發生。
3.強調小組自學、組內討論、組內交流的必要性
在學生了解學習目標、活動規則和程序之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獨立整理已經掌握的知識并列出沒有理解的問題,然后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教師要密切關注,隨時點評、鼓勵、表揚。這樣可以清楚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讓我們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進行課堂講解,學生會的不講,講學生不會的精講。
4.科學的評價和激勵是小組合作學習能否長期開展的關鍵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既要有學習過程的評價,也要有學習結果的評價;既需要對整個小組的評價,也需要對每個成員的評價。需要出臺激勵機制如:評選每日之星,周優秀小組和個人,月優秀小組和個人,學期優秀小組和個人,年度優秀小組和個人等,讓學生了解他們的榮譽是跟小組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
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知其不足,然后化不足為動力,再變動力為現實,在良好和諧的氛圍中成長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實行我們所有教書匠們的共同夢想。
【參考文獻】
[1]《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2010.
[2]“差距意識”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28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淤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