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與新課程標準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探究”被越來越多的引入課堂,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其實,在新課改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倡導個性化的閱讀。在閱讀教學中,準確地把握住幾個“度”,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通過展開想象、談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而提出質疑,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 閱讀 尺度
一、把握適度,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
對于課本上出現的每一篇課文,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學習偏好。所以,接觸一篇新課文時,老師鼓勵他們選用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式來閱讀。課堂上,有默讀的,有速讀的,有邊自讀邊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上網查詢相關資料的,有分角色朗讀的,還有運用參考書進行合作探究的……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通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都能各有所獲。
自主,是要求學生自己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理解,是對每個個體積極性的調動。合作討論則是對群體積極性的認同,是在自主地開啟自我潛能的同時,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在合力的作用下,深化對新知識的認識。自主能導致探究的需求、渴望,“合作討論”則使探究的需求、渴望逐步達到滿足。
但是,見到問題就討論,動輒就合作的語文課是不可取的,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重要。例如,《背影》中“我”為什么要先后三次留下了眼淚,這個問題過于簡單,完全可以在學生課前的預習環節中得到解決,是否一定要拿到課堂上討論呢?沒有在對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的合作學習,或忽略文本存在的討論交流,所獲得的理解體驗也往往流于表面,大而無當。我們要把握適度,對進行小組討論的問題的難易度、廣度及深度要準確把握。
二、緊靠尺度,讓學生通過展開豐富的想象閱讀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部分有優美的意境,適時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不但可以縮小書本與學生心靈之間的距離,更好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達到課標所提的語文素養、創新能力與學生個性的雙重發展。豐富的想象力是創新能力的一個源泉,而青少年時期是想象力最豐富、最活躍的階段,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切不可忽視孩子的想象潛能。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把他發現相對論歸結于他童年時幻想乘光束遨游太空的啟迪,可見,想象力在人類創造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用好想象,讓課堂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
但是,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切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通過展開豐富的想象閱讀,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那只是自主學習的啟動階段,下面該駛向何方,到達什么目的地,這些都是教師應牢牢把握的。如果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內容的理解有模糊不當之處,對文本的解讀有偏差,甚至有明顯的錯誤,老師要及時恰當的點撥、引導。沒有一個可以衡量的尺度,長此下去,勢必會造成學生是非不分。
例如,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中,有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魯提轄打死鎮關西后畏罪潛逃,他是殺人犯呢,還是英雄呢?同學們經常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這時老師要明確,看問題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當時那個黑暗社會,法律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老百姓是有冤無處申,魯達的行為是伸張正義、替天行道。這樣緊緊把握魯達是英雄好漢這個尺度,使學生對人物形象能進一步深入、正確的理解。
由此可見,除了讓學生自由的閱讀討論,老師也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使探究討論的結果向作者創作的本意方面靠攏,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選準角度,讓學生通過談閱讀感受來體驗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為什么?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體驗。
如古人攻城略地一般,只要一點突破,便可土崩瓦解。我們的課堂也是如此,要選準討論的角度,慎重篩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思維活動、有討論價值的內容,尋求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突破口,避免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空泛現象出現。
如閱讀了《長城》專題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同學們的感受一定很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于是他們有的深情地誦讀,有的激情豪邁地唱起了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還不停地手舞足蹈,有的奮筆疾書,急切地寫出了自己的內心感受……課堂成了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表現的舞臺。這樣的教學,問題選的準,找到了情感的切入口,沒有教前定下的框框了,也沒有只是教師說了算的弊端了,尊重學生自我體驗,張揚他們的個性,使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四、增加梯度,讓學生通過獨立質疑來閱讀
眾所周知,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語文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產生疑問并解決疑問,教學過程就是學生不斷質疑并釋疑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其主動探求知識。在教學時我經常這樣對學生說:“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問的嗎?”、“你讀懂了哪些,還有什么問題嗎?”……同時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我都應給予耐心的回答,視情況或在課堂上討論,或課后單獨講解,或由其它學生回答或由教師親自解答。
正是在質疑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獲得了思想啟迪。不過,有時侯,有的問題因與果之間相距很遠,拐彎很多,學生不一定能理解到位,在討論時往往會出現冷場,陷入僵局。這時教師就要善于幫助學生增加思維的梯度,銜接知識鏈,做到有梯加梯,無梯架梯。例如《社戲》的結尾有這樣一個問題:那夜的戲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并不好吃。作者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呢?學生對于這個問題,往往會一籌莫展,無從下手。這時我們可以給學生架設這幾個階梯:那夜的人是誰?那夜的景怎樣?那夜做了那些事?經過這幾個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開展,終于把疑問弄得水落石出。
所以,恰當的運用這種方法,巧設一些梯度,是激起學生討論探究熱情,對文本深入感悟的一個好途徑。
總之,新課改是一個常新的課題,我們要積極實踐、反復總結,才能找到更多更好的途徑,將新課改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 徐金國. 語文閱讀課堂“講什么”與“怎么講”,《智慧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2] 馮碧芬. 把好“度”才能擺好渡,《中學語文(2009年第2期)》,湖北大學中學語文雜志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