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數學學科教學,授課的方式一般來說比較嚴謹。隨著科學進步,現在的孩子因為已經習慣了各種媒體傳播知識的方式,因而在課堂上,對老師的傳統的講學模式顯得不夠耐心。這就對我們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進而使課堂更加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使我們的課堂更加吸引學生,我經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其中自己感覺比較滿意的是“競賽激勵式”課堂教學模式。下面筆者就《乘法公式的再認識——因式分解》一節課堂教學中教學激勵法的運用體會與大家進行探討。
【案例描述】
這四道練習題是我剛剛講解完的課本例1的變式題,形式和剛才的例1一摸一樣。學生安靜地答題,做好一個批改一個,我在教室里批改學生的練習。全對的我報出:“李明清第一名,徐宏濤第二名,李航第三名……”,有錯誤的同學我指出錯誤并鼓勵道:“這兒錯了,加油,快點訂正。”很快改出了全班全對的前10名,而此時改完了一大半,最后批改速度慢的同學練習,給其講解并加以鼓勵。最后點評:第一名的同學舉手,第二名,第三名……不少學生情緒高漲,喊著:“老師,再來四題,這次我一定拿第一。”(利用學生之間競賽PK心里,通過高效率的練習,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情境3:講解完例2后,我又出了一個變式練習題:投影:如圖,有一個大正方形,其邊長為a,在這個正方形內的四個角剪去一樣大小的小正方形,其邊長為b,求剩下的陰影部分面積,用字母表示。當a=13.5,b=3.25時,求面積大小。
師:“大家按座次分成8個小組,先獨立思考,然后互相討論合作完成。最后在每組任意選出一名同學上黑板板書,正確的小組每個人加平時分2分。錯誤的,每個小組成員扣1分。”
學生緊張的思考2分鐘后,開始交流、討論。最后我每組選出一名代表上黑板寫,被喊到的同學緊張,怕一旦寫錯,自己小組被扣分,受到同學的責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小組之間的競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
【案例分析】
目前,我區各學校都已經開展了“一主兩限”高效課堂教學新模式,我們都在嘗試探索。這是我的一節校級公開課。聽課老師評課時給予了很好的評價,說“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每個學生參與率高,訓練到位”等等。這堂課,我把師生比賽的競爭形式引入到因式分解學習中,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體驗運用因式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引導他們自覺地使用因式分解進行簡便計算,發現并總結出利用平方差公式來因式分解的方法,最后通過競賽的形式完成課堂訓練從而達到訓練鞏固的目的。
其實這種競賽激勵教學我已經在嘗試了很多次,許多地方還在不斷思考和改進。回想我剛接這個班數學教學時,學生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較差,課上也較為懶散,發言的積極性不高。于是,我才想到用“競賽激勵”式教學方法,利用學生天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想得到老師的表揚的心理,在教學中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等,都能讓學生“大顯身手”。讓做題認真、正確率高的同學受到老師大張旗鼓的表揚。教學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分女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按能力將學生分組比賽等等,利用這種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克服困難的毅力。學生在各個層面都有獲勝的機會,激勵的作用將會更大,參與的熱情就會更高。
【案例反思】
但時間長了,學生之間出現了異化現象。大部分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模式,對競賽課堂非常感興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表現自己。但少數學生漸漸有點怕上數學課了,一想到它就特別緊張。因為有時還沒多想,就被點起來回答問題,回答不上來就扣分,讓同學們相互埋怨。確實自己通過課堂上的觀察發現,有些同學為了比賽而比賽。例如在以上的案例中做因式分解的鞏固練習時,有些學生為了追求答題的速度不注意答題的正確性和分析題目的技巧性,有時學生計算過程跳躍性很大而導致計算正確率很低。這樣的比賽,起不到讓每個學生都夯實基本運算的效果。有的同學把比賽的輸贏看得重于學習探究的過程。有些學生只對比賽感興趣,對學習中探究和思維活動不感興趣。上課,不比賽就沒勁,只有比賽時才會打起精神來。在全班性的比賽時,總是那些思維敏捷、動作迅速的同學獲得名次,而一些平時學習態度認真,但動作較慢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慢慢受到了影響。這樣的比賽反而不利于教學。在小組競賽時還有的學生常常會開小差去看哪個小組得到的獎勵多,算自己小組得了多少分,扣了多少分,就不再專心聽老師接下來要講的內容了。
適當開展競賽激勵式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正常條件下往往更加積極學習。競賽激勵性課堂和其他課堂一樣,有利的,也有弊。如何揚長避短,關注每個孩子,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不管哪種課堂教學模式都在追求的目標。因此教學模式要常變常新,以照顧更多的學生,充分擴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這一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在不斷追求,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