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學期,又是一本新的語文書。那書并不厚重,將初中三年的語文書累起來,還沒有四大名著中的兩部厚。難道,我們的語文就如此又淺又薄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應重新審視語文書的地位——它應該是冰山的一角,根據冰山,我們才能觸摸到那海面之下巨大厚重的根基;它應該是一口深井,但大海才是井水的源頭,品嘗井水,我們才能感受大海廣袤的氣魄;它應該是一扇窗,推開語文書這扇窗,我們才能觸摸到浩瀚無垠的文學天地。
一、由語文書可以窺見歷史的長卷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的確,好的歷史書本身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例如《陳涉世家》就是選自司馬遷的《史記》,這本著作,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堪稱歷史作品之巔峰。我們學習《陳涉世家》不能僅僅著眼于古漢語知識的積累,也不能僅僅著眼于作者敘事的方式、情節的剪裁、人物性格塑造——這些我們在課堂上作為重點內容已經細細剖析了,可更重要的是本文所中反映出的歷史興衰規律,難道不值得我們這些當代初中學生,未來祖國棟梁細細品味、引以為戒嗎?同時,由陳涉拋磚引玉,還可以引導學生去關注《史記》中相關的篇章,如《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等等。其中很多情節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如“鉅鹿之戰”、“鴻門宴”、“四面楚歌”等等,這些情節早已融入中華文明的血液之中了。學習一篇《陳涉世家》引出一本《史記》,使語文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語文書由又淺又薄變得充實、厚重。
這樣的延伸應成為語文課堂的一種常態,如學習諸葛亮的《出師表》,可以引出《三國演義》;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可以引出《永州八記》。
古文中不僅記載歷史,還記錄科學,如沈括的《活板》,學習了本文,我們才明白了活字印刷技術,這項技術造福中國人千余年,在激光照排發明之前,我們的文字都采用活字印刷,只不過當代將木字換成鉛字而已。并且,由《活板》又引出《夢溪筆談》,其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和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如果學生能有幸一觀,那真是集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啊!
好的歷史書籍本身就是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中也往往反映歷史背景。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曾提到“那時的人們認為花和腐化有著必然聯系。”反映的就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文革”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創傷,也有反思。因此,在文革結束之后,涌現了王蒙、張賢亮、張潔、陸文夫、肖復興等等一大批反思文革的著名作家,他們的作品稱之為“傷痕文學”,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反思社會、探討人性。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這些有思想、有深度、有內涵的作家作品,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倡導的嗎?僅僅是這樣的一句話,它所能延伸的范圍卻是很廣的!
二、由語文書可以認識名家與名著
別看我們的語文書只是薄薄的一本,但書中所選的篇章幾乎都是名家名篇。在這些名家名篇之后,可以延伸出豐富而厚實的文學世界。
語文書中,中外名家比比皆是,例如我們讀《海燕》認識了高爾基,而高爾基所代表的,是蘇聯文學,將同學們的目光從國內延伸到了國外,進一步拓展了同學們的文學世界。其實,僅從高爾基本身來說,就夠厚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就是三個大部頭,它們是一個人的成長史,也是一個民族的成長史,在我們眼前展開的是一幅俄羅斯社會的現實畫卷。再比如契訶夫的《變色龍》、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在語文書中就出現了兩位,由《變色龍》可以引出《套子里的人》、《小公務員之死》等契訶夫的著名篇章,由《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引出《羊脂球》等莫泊桑的得意之作,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另外一位短篇小說之王——歐·亨利及其作品。
外國文學固然豐富多彩,可中國文學則更能引起同學們的共鳴。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我們懂得了他一生的抱負,也更能理解《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所體現的范氏情懷。又如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讓我們明白了他的為官之道——與民同樂。
如果說古代作家已離我們太遙遠,那就讓我們來談談現代作家,魯迅是一個至高點,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入的作品也最多。魯迅先生給我們的印象是嚴肅的,甚至是嚴厲的,無論是小說、還是雜文都是沉重而不留情面,即便是《朝花夕拾》這樣回憶童年的散文也大半是惆悵而灰暗的。可是,同學們,魯迅先生還有幽默的一面啊,很少有學生讀過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在《奔月》中,他將嫦娥形容成了一個瑣碎的家庭主婦,由于后羿箭法太好,將封豕長蛇等大型動物射得精光,打不到獵,只好常常射點烏鴉回來做炸醬面,嫦娥吃膩味了,一見到烏鴉就抱怨:“又是烏鴉的炸醬面,又是烏鴉的炸醬面……”最后受不了這樣的生活而偷吃了靈藥飛上月宮。這樣的幽默諷刺即便學生現在不能理解其含義,但卻能使學生在大笑之余認識一個全新的魯迅,將學生的語文課堂又進一步延伸了。
再如讀茅盾的《白楊禮贊》,不但可以引出茅盾的其他許多文學作品,還可以引出茅盾文學獎,從而引出如《芙蓉鎮》、《鐘鼓樓》、《塵埃落定》等大批優秀的獲獎作品,那將是一種多么寬廣的延伸啊!
三、由語文書可以提升個人的修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告訴我們文學是一種熏陶,為什么知識分子常給人以文質彬彬的感覺:就是因為讀書多了,修養自然就提升了。
首先,語文書告訴我們要有反省自己的勇氣。如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由小事可以反映出一個人偉大的靈魂,當然也可以比對出一個人卑劣的品質。從課文中,誰是誰非,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已經明辨黑白的初中生自然懂得應該向誰看齊。學習這樣的課文,語言、主題等固然重要,可思想性卻更重要,每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就是在有意無意地凈化學生們的靈魂。可以說,這是由課堂延伸到了學生們的思想。
其二,語文書能培養我們熱愛自然的情懷。例如《畫山繡水》選自《話說長江》的解說詞,那樣美麗的長江風光,那么動人的民間傳說,把我們帶進了祖國大好河山中。學習這樣優美的解說詞,怎能不激起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再如《美麗的西雙版納》中描繪的熱帶風光,那美麗的吊腳樓、高高的望天樹,都使課堂中的我們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阿里山紀行》則描繪的是寶島臺灣的美景,翠綠濕潤的原始森林、屹立不倒的阿里山神木,無不使我們身在課堂中,心在畫中游。我們的祖國是如此秀美,于是任何破壞這種美麗的行為都會被我們憎惡,將來,學生們自然保護意識更強,我們的環境就更美了!由此,我們的語文書又將觸角延伸到了全國乃至全球最熱門的話題——環境保護。
其三,語文書還傳達著悲天憫人的情懷。《都市精靈》中,舒乙先生為這些本該生活在森林而現在卻棲息在城市中的小鳥們擔憂;《明天不封陽臺》,表現了作者對弱小生命的關懷。語文書中的這些篇章,能讓人的心靈變得柔軟,具有一顆柔軟的心的人是悲天憫人的,于是這樣的柔軟也能讓社會更和諧——語文書不但能延伸至人的心靈,也能延伸至社會!
總之,初中階段的語文書摸著不厚、看著不多,其實真是包羅萬象,豐富至極。它就像一個中心,圍繞中心,輻射的面可以廣闊無垠。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做個有心人,能利用、善利用,將我們的語文書發揮出最大的能量,它不是語文課堂的全部,而是引導我們走向文學的一扇窗,推開這扇窗,才知道文學是多么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