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第一堂課——八年級第一課《愛在屋檐下》,我給學生布置了幾道課前預習思考題,其中一題是“請用一句話描述:家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就此問題自由發表看法。同學們爭先恐后,積極發言,諸如“家是物質保障,因為它為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生活條件。家是我的娛樂天地,因為在家里我可以無憂無慮地玩耍。家是溫暖的場所,因為那里有父母的關愛和呵護。……”聽了學生的發言,我心里滿意極了,心想預習的目的完全達到了。我正準備鼓勵一下學生,并開始下一個教學活動時,突然發現有個學生愁眉緊鎖,一副痛苦的樣子,我立即改變了主意。
“劉××同學,請你談談‘家是什么’,好嗎?”
這位同學站了起來,怯生生地說:“家應該是快樂、幸福的地方,但是我家沒有。”
頓時,我呆住了,同學們也全都呆住了。
驚愕之余,我細聲細語地問到:“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劉××:“……”欲言又止。
此時,我意識到他肯定有難言之隱,立即示意他坐下,想了想,我不能再按照課前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了。于是,我說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同學們,假如你家也遇到不快樂的事情,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接著,同學們紛紛談起了自己的家庭,展開了討論交流……
課后,我悄悄地找到劉××單獨談話。他很坦誠地告訴我,他家父母因互相猜疑而不和,家庭關系很僵,所以特別渴望家庭的快樂,我給了他一些建議,他情緒有了一些好轉。之后,劉××一遇到煩心事,就會來找我交流,我也能有針對地給出一些建議,劉××也逐漸變得活潑開朗了起來。
這件事讓我上課變得小心翼翼了。因為以前我總按課前的教學設計來上課,自認為精彩紛呈,但又能真正給學生多少幫助呢?這樣的課又有多少實效呢?
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命到底在哪里?現在我終于有點明白了,就在始終關注學生的內心,關注學生的成長。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生的心理具有隱蔽性的特點,他們所說的特別是課堂上所說的往往是經過修飾的,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他們內心之所想。如果不能深入其內心,那么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所有努力對學生來說都可能是蒼白無力的,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要真正做到關注學生的內心,首先老師要樹立為學生思想品德負責、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精神,始終追求“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四有’的好公民”的教學目標。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并不取決于教材本身,而取決于教師的高度責任感。課本再好,也不足以觸動每位學生,更不用說讓每位學生默化為行為了。
其次,要創建起民主平等、和諧融洽、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敢于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盡可能多地開展些師生互學、角色互換活動,多給孩子們展現自我的機會,多鼓勵他們標新立異,提出問題。要熟練掌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要設置恰當的教學情境,如小品表演、音樂欣賞、角色體驗、辯論、閱讀討論等。從中,教師才能更多、更真、更準地獲得學生的信息。同時,老師在課堂上要細心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乃至一個表情、一個眼神,要善于從中發現學生的內心感受,善于引導學生吐露真情,并給予細心的呵護、真誠的關注和幫助。
再次,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對教學建議明確指出:“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僅在于向學生傳授必要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達到“導之以行”的目的。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環境、生活在人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別是對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尤為突出。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先進模范報告會,參加公益勞動,“心連心,獻愛心”等實踐形式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改造,自我鍛煉。只有在生活中不斷體驗,學生才能真正成長。
說真的,我從心底里喜歡新的思想品德課程,因為它強調聯系生活實際,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注入了更深的人文關懷精神,真正地在為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提供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只是,關注學生的內心,關注學生的成長,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師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