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一節課的組織結構是否完美,結課部分不容忽視。通過首尾呼應、整體優化;系統概括、提煉深化;幽默生趣、鞏固強化;激發潛能、遷移活化,讓結課更完美。
【關鍵詞】教學功能 策略與案例
筆者曾多次參加優質課的評課、議課,發現參賽者在課堂導入時,各具魅力、亮點紛呈;在課堂活動中,風格迥異、精彩不斷;但在課堂結尾時,有些卻草草收場,略給人一絲只顧耕耘,不管收獲的缺憾。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同樣,一節課的組織結構是否完美,結課部分也不容忽視。
一、課堂結課的教學功能
1.總結全課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脈絡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美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忘記的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綱挈領的概括歸納以及新舊知識的有機整合,可以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融成一個新的概念體系,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發生由“厚”到“薄”的量變,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2.激發未知興趣,幫助學生搭建學習“通路”
結課是一節課的終點,同時也是走向新課堂的起點。本節課與下一節課的內容往往是前后連貫的,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若能通過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這對學習“通路”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并能達到“課止意在”的教學意境。
3.反饋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清除知識“盲區”
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有效的教學始于教師希望達到的目標。”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可通過設計各種類型的練習,來鞏固教學成果,了解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并通過分析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適時采取彌補性的措施,可以達到幫助學生清除知識“盲區”的教學效果,達到調控后續教學的目的。
二、課堂結課的處理策略與案例
課堂教學到了最后,學生大都處于一種“審美”疲勞狀態,如何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中結束課堂,提高本課最后幾分鐘的時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及未來將學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教師確實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筆者就自身的教學實踐以及汲取他人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課堂結課的一些處理策略。
1.首尾呼應、整體優化
首尾呼應又稱回應法,課堂結束時回應的內容包括開頭設置的懸念、問題、假設等,是懸念則釋消,是問題則解決,是假設則證實或證偽。
【案例】參考“中國的河流——滾滾長江”的教學設計(該設計獲“2012年全國中學生地理新課程教研成果評比”特等獎)
導課:參賽者以一幅對聯引入無錫一游長江
上聯:閻錫山去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
下聯:潘長江到天長游長江,長江天長
橫批:濃縮就是精華
結課:參賽者也以一幅對聯滲透情感教育
上聯:盲目開發,長江必山窮水盡
下聯:人地協調,江河定柳暗花明
橫批:善待長江
通過對聯的形式進行導課和結課,首尾呼應,相得益彰。這樣的結課在內容上立意新穎,寓意深刻,體現了地理的精髓思想——可持續發展;同時,在課堂結構上,也達到了整體優化的效果。
2.系統概括、提煉深化
在結課階段,對所講知識作一個系統的歸納概括,把零星分散的知識連成一串,展示教學全貌,這樣既可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也可起到將所學內容提煉深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的效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概念圖、流程圖,也可以是圖表比較法等;概括的方式可以是傳統的教師總結,也可以是學生先小結,教師再作適當補充等。
【案例】《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3節)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和差異性,本節課主要以陸地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律為中心內容,通過讀圖分析、判斷推理等環節來說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課堂活動設計:開展模擬旅游,將全班同學分成A、B、C三個組,A組由赤道出發,嚴亞歐大陸西岸一直到北極;B組由亞歐大陸東岸(中緯度)沿緯線到亞歐大陸西岸;C組由珠穆朗瑪峰山麓到山頂。每組學生采取研讀地圖、閱讀課本、個體分析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在課堂結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組展示、歸納概括、梳理知識框架,并形成圖標(見附表):
表格中擬填的內容不是教師直接給學生的,而是先由各組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參與討論下完成。結課時,教師以這種方式進行點撥誘導、提煉深化、歸納完善,不但讓學生完成了認知系統從被組織向自組織轉變的過程,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網絡,還會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并提高他們的自學和推理能力。
3.幽默生趣、鞏固強化
美國的喬治·可汗說:“當你說再見時,要使孩子們臉上帶著笑容。”而幽默式的結課常常能收到這樣的效果。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我們可以采用巧妙比喻、插說故事、邏輯歸謬等方法,讓學生在微笑中來鞏固強化本節課的內容。
【案例】時區和日界線(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3節)
知識點:自東向西過日界線(180°經線)日期加1天;自西向東過日界線(180°經線)日期減1天。結課設計:一個雙胞胎孕婦從上海乘船向東橫渡太平洋去美國洛杉磯,在日界線西側時,生了一個男嬰,過了日界線后又生了一個女嬰,請問究竟男孩是哥哥還是女孩是姐姐?
問題拋出后,學生頓時熱情高漲、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愉悅歡快、輕松高效;乏味的知識此時也變得形象生動、意味深長,學生在笑聲和討論聲中很快將自西向東過日界線的日期減1天的知識牢牢掌握。因此,合理巧妙地采用幽默式的結課,容易讓師生關系變得親切自然、和諧融洽,從而調動起學生積極的“樂學”情緒,讓學生感到地理課并非枯燥無味,而是妙趣橫生。
4.激發潛能、遷移活化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原理、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因此,結課階段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別出心裁的練習(如競賽、搶答等),多元多樣的展示(如角色體驗、演講等),來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
【案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湘教版必修三第3節)
請同學們利用本節所學知識進行相關角色扮演:假如你是一個水利開發商、企業家、當地農民、環保工作者、政府官員,你在流域綜合開發的過程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小組經過簡短的討論后,馬上選派一名同學從其中一個角度進行熱情洋溢的演講,將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推向了高潮。在學生的表演展示過程中,不但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記憶、提取、歸納總結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還使他們的智慧、靈感和潛能得到激發,并且使所學的地理知識得到了內化、活化。
三、結束語
總之,結課的方式多種多樣,效果各有千秋。可謂是“結課有法、然無定法、貴在得法、妙于巧法”。通過結課,不僅概括要點、突出重點,達到“點撥迷津、畫龍點睛”的教學效果,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得到優化、深化、強化和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