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一向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價值的閱讀教學必然會在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知識。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不斷的探索,作出新的嘗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生成新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一、當前初中語文生成性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問題,產生新知,但當前初中語文生成性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
1.閱讀教學中因為生成而偏離教學目標。有些初中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為讓學生生成而在沒有預設的前提下對學生放任自流,沒有能正確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之間的關系,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常常會出現盲目和隨意的狀態。學生輕松閱讀,想怎樣生成就怎樣生成,但卻是沒有價值目標的隨意生成。語文教師沒有真正將學生從有趣的閱讀中獲取知識轉化成自身知識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進而促發靈感,激發智慧,生成新知。在這種放任自流的任意狀態下,偏離了教學目標,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學生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
2.閱讀教學中因為生成而偏離文本。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生成性閱讀課堂具有隨機性、不可預定性。教師在預設時,不可能完全窮盡把握生成,但要具有相應的教育智慧捕捉可能的生成信息,及時生成,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但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語文教師往往因為要讓學生生成而偏離閱讀文本,就變成了毫無價值的假生成、偽生成,課堂上熱鬧有余,教學價值少得可憐。
二、生成性閱讀教學需要處理好兩點關系
生成性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創新教學設計,生成的問題具有著內在無窮的創新價值意義,需要處理好兩點關系。
1.需要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之間的關系。預設是課前對教學內容及過程的預先設計。生成性學習的最初提出者是維特羅克,屬于結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方法。生成性教學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在教學的展開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過程。在教學中由教師合理調控點撥,產生有價值的問題,生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使學生頓悟,以致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教學預設與生成矛盾統一,既要預設又要生成,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需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尤其顯得重要。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靈活應對、及時處理問題。如果說教案是預設的,那么課堂則是生成的,生成性閱讀教學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
三、創設問題情境,營造生成氛圍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何引導初中學生善于探究、勇于創新?這需要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問題。其法有:
1.溫故知新,由舊知識導入。引導學生將閱讀文本內容和已知的進行比較、類比,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形成生成氛圍。
2.鼓勵質疑,激勵解惑。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閱讀文本時,多設置問題,也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產生解決問題的內需力量。“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教師盡可能少講,給學生更多思考探索的余地。
四、緊扣文本,精心設計,拓展生發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緊扣文本,精心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既要緊緊扣住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才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探究質疑精神,形成新知生成。
1.語文教師要準確解讀文本,抓住文本思想內容、關鍵詞、重要語句,精心設計問題。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中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從關鍵處切入,便于抓住文眼,高屋建瓴,把握其思想內涵,拓展知識生發能力。
2.鼓勵發散思維,提升質疑質量。學生閱讀時走進文本,深入思考,說出自己的理解,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問題時,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發散思維,引導他們探究有價值的問題,抓住時機進行激疑,培養質疑能力,增強情感體驗,提升質疑質量,拓展知識生發。在探究文本時,要善于選擇不同的作家、不同文章進行適當比較,異中求同,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鼓勵質疑,啟發創造性思維,激發創造性生成體驗。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引導激發學生在閱讀中質疑釋疑,提升閱讀質量,創造生成體驗,培養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