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 課堂效率 積極主動 興趣
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對“學生主體”談得多,但真正落實的卻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許多教師努力從“惟我獨尊”的師生關系轉化為“教學相長”的伙伴關系;而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行為時常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不管你教師如何引導點撥,學生就是無動于衷。這一現象在農村初中尤為普遍。無奈之下教師又走回傳統教學的老路,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也因此變得不倫不類,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解決學生“參與難”,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呢?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只有具備了這一條件,才可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中來。對此,我談一些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一、努力成為學生的崇拜的對象
似乎教師普遍反對學生崇拜明星偶像,我覺得那是在嫉妒。憑什么素昧平生就有這么大的號召力,我天天伏案揮筆汗撒講壇卻換得個學生反應平平?我覺得這正是教師該反省的地方。學生每天面對的是同一塊黑板,每個科目面對的又是同一個教師,這本來就已經是夠單調了,如果你這個老師是這樣的沉悶,教學方法是那樣的乏味,那就是換作你也會混混欲睡。那比得上某個明星振臂一揮,隨處都是粉絲云集,歡呼雀躍,忘情高呼?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才智所長,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
我覺得想成為學生崇拜的對象,方法有以下幾種:
1.富有愛心,平等待人。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有寬廣的胸襟包容、關愛學生的一切。這種愛潤物無聲,小到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肯定的評價,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祝福的話語,一聲及時的問候……雖然微不足道,但它們會像一縷春風掠過冰封的湖面,吹起學生內心感動的漣漪——這就是愛的力量。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學生,學生也會愛你,才會追隨你,學好你所施教的學科。
2.各盡所能,彰顯魅力。能力有長短,但教師相對都有各自擅長的地方。即使沒有,學生不會的你會,學生會做的你做的更好,夸張一點說,你就是打游戲打得使他嘆服也是你驕傲的資本,這都是你吸引學生的地方。語言上,你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詼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內容上,你新奇有趣,貼近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度;方法上,你獨辟蹺徑,想他人所未想。
試驗證明,人在有興趣時會伴隨著血液循環的亢奮,亢奮時,人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都被調動起來,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的狀態。我想只要你能成為學生的偶像,就肯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其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熱情投入你的教學之中。
二、積極營造和諧的氛圍
成功的課堂就像優秀的小說,離不開人物(師生),情節(授課過程),也離不開環境(課堂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才會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才會活躍。所以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加快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而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離不開這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心態。任何事情都不是你遷怒學生影響教學的理由,即便你遇到什么煩心事,你也得調整好心態再走進課堂。要知道你的教學情緒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
其次,教師要能平等待人。課堂不應只是尖子生和活躍分子表演的舞臺,教師更應關注那些成績不理想、紀律意識淡薄的學生,冷淡和批評只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我們應充分理解他們落后的痛苦和要求改變現狀的愿望,給他們以鼓勵和希望,使他們重拾成功的信心。所以要想收獲一片綠洲,教師必須先去澆灌這片干涸的土地,滋潤那些枯萎的幼苗。
然后,教師應倡導民主平等。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發展學生。現在的教學模式一改往日的“單向灌輸”而為現在的“雙向對話”,師生在互動對話中形成知識的交流,彼此間已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所以教師應維護課堂上師生的平等關系,鼓勵學生向老師質疑,保護學生的創新欲望,使學生在一種充分放松的狀態下張揚個性,實現自我。若遇到師生分歧時,利用平等的語言去交流信,如:“你看我的想法有道理嗎?”這類語言的運用可激起學生的探討興趣。作業往往是學生是處于被動狀態下不得不完成,如果把它變被動為主動的,樂意去做的一件事情,那效果非比尋常。我就常采用這種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確定今天應該完成哪些作業。這種做法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責任感,并帶著愉快的心情主動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
最后,教師要善于處理突發事件。意外總在你沒準備的時候發生,教師絕不能面對突發事件束手無策或暴跳如雷,那只會貶低你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聰明的教師會把這巧妙地轉化成一個教育學生或放松學生神經的一個機會,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當然,和諧不等于松散,寬嚴相濟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過于緊張的氣氛會使課堂沉悶,而過于寬松的課堂容易滋生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學生畢竟是學生,生理心理均不成熟,自控能力還比較差。適度的批評(一個眼神、一個問題等)能有效地把不良現象扼殺在萌芽之中,確保課堂的有序進行。
三、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提高40分鐘的課堂效率,不僅要靠教師的知識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學生在相對單調的課文中索求知識的動力。從內心中變教師家長“要我學”為“我要學”。
我們承認學生智商的差異,但更應看到學習態度的差異。幫助差生首先要做的是分析他差的原因,進而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幫其尋找解決的方法。其次,有計劃地幫其補習,起點要低,要在短時間內讓他們能看到成效,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能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克服自卑感,增強信心。第三,補差是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差生相對缺少毅力,放松會導致二次掉隊,這就無法真正將其從差生中解脫出來,所以必須一鼓作氣。一些的教師還會巧妙利用同學間的力量使他們得到更多的鼓舞。轉化好這類學生對中間狀態的學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而對于優生,則需要幫助他們跳出井底看世界,并在他們吃不飽的時候再加幾碟小菜,讓他們吃飽吃好。
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切;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產生共鳴。有的課文比較枯燥,我們完全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入手來組織教學。甚至,我們還可以將知識和生活體驗拉近,讓學生切身感受用知識來解決生活的需求,使學生覺得實用。
孫子兵法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不顧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對于不認真學習或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單純地依靠教師的威力去脅迫就范,即使表面聽從,內心也多默默反抗。所以還是先對學生多一些了解,多一點從他們的角度考慮,然后再來組織我們的語文教學為好。
總之,教學是一個雙邊的過程,學生的進步是課堂效率的唯一指標,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不投入的學,即使教師把課導演的再好,學生也得不到應用的發展,教學仍是低效教學。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地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