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德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基本途徑。因此,在素質教育觀下,按照一定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進一步加強小學德育工作至關重要。本文將對小學德育教育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和方法進行探討,以為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小學德育 原則 方法
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然而隨之也出現了各種只講個人利益,只看經濟效益等不良思想。而這必然也會反映到教育領域,影響到學校的風氣。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成長期,身心發展都為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加強小學德育教育成了當前小學教育的當務之急。德育教學應該根據社會道德規范和準則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德育教學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因此,在教學中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正面和反面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正面和反面在這里主要指兩個反面,一是教學例子的正反面,二是教學方式的正反面。首先,進行正反面案例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層面的教育,但是卻也絕不是純理論、純思想的教育。純理論的教育,只能讓學生墜入思想的云霧,而無法真正體會到“道德”的本質,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舉例,也就成了小學德育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對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進行綜合平衡,即不能只強調正面的例子,也不能過分的進行反面例子的講解,這兩種方式都不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真正提高。只有從正反例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正反面的教學方式。正面的教學方式即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通過正面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反面的教學方式,則是與正面教育相對應,即通過適當的強制和灌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正面的教育要求教師注意談話的態度和細節,主要是以理服人,通過模范人物增強教育的感染力;而反面教育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強制性的措施,促使學生接受社會道德標準。正面的教育符合小學生的心理接受特點,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畢竟小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有限,從正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遠離敗壞社會道德的行為。但是,小學生處于成長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也有一定的叛逆性,因此,在教學中適當的使用強制性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道德標準和規范。
二、知行合一的原則
知行合一是我國教育的光榮傳統,在新時代下更是需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行能力。小學德育教育也必須要遵循這一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對社會道德標準和規范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最終實現學生在思想上接受人類社會道德的規范和準則,以此作為實踐行動的導向,作為日常言行舉止的正確導向。
所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必須要在完成課堂理論和思想教育的基礎上,適當的開展實踐活動,把理論轉化為行動,知行合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強調道德規范和準則的基礎上,在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的基礎上,加強動機教育,加強實踐教育。如在進行“助人為樂”主題的德育時,教師一是要給學生講解什么是“助人為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然后要注意從學生的心理動機出發,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動機,以此干預學生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既要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但是又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動機,真正是“助人為樂”,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幫助別人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淡化功利目的。
知行要合一,知行的動機也要端正。只有在正確的道德觀引導下,開展正確的道德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把小學德育工作做好,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知行合一的好學生。
三、與時俱進的原則
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材,在進行小學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把德育工作的特點與社會時代發展的特征結合起來,做到德育工作的與時俱進。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意把德育工作于社會熱點和焦點結合起來,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資料,都應該與社會、與時代接軌。在信息萬變的時代里,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學生不僅可以從網絡上學習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也會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教育學生如何去判斷是非黑白,如何去鑒別不良信息的傳遞,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我國在2008年舉行的奧運火炬傳遞活動中,在法國巴黎著名的埃菲爾鐵塔開始環球傳遞第5站傳遞時,“藏獨分子”從人群中沖出來,試圖要搶走火炬,而坐在輪椅上的火炬手金晶用她那殘缺的身軀全力保護火炬,面對暴徒對她的毆打,她毫不畏懼,依然堅強的保護著火炬,在一瞬間里,我們可以看到金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奧運會頑強的精神。金晶或許沒有運動場上姚明的光輝、沒有張怡寧的喝彩,但是,我們在金晶身上體驗到的愛國精神并不比其他運動明星遜色。因為,我們在進行德育教育時,不僅是要在德育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更新,更要對新時期學生出現的新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點進行關注,并把這些心理特點納入德育工作的計劃中,保證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心理成長和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從各方面保證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全局觀,從整體上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并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到各個教學環節,實現德育工作的規范化、合理化、高效化。
【參考文獻】
主編.《小學教育學》,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2]
主編.《師魂:新時期教育改革論文選》第2卷(下),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