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活動語文”繼承和發展了“活動教育”的思想和實踐經驗,著眼在伙伴關系、生態化情境中,引領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形式和內容都很豐富的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展智能、訓練思維的語文實踐活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架構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一、基于認知規律的活動流程;二、基于文本特點的活動造型;三、基于重難點突破的主活動打造;四、基于主體實踐和人文思想的活動拓展。由此架構優效而富有個性的“活動語文”課堂。
【關鍵詞】語文 活動 構思
從盧梭、裴斯泰洛奇、福祿貝爾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到皮亞杰、列昂捷夫、贊可夫的認知心理學,再到杜威、陶行知等人的實用主義教育,都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突出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
“活動語文”著眼在伙伴關系、生態化情境中,引領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形式和內容都很豐富的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展智能、訓練思維的語文實踐活動。
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如何架構活動呢?在此,筆者做幾點剖析。
一、基于認知規律的活動流程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葉圣陶先生的話提示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遵路”,我認為就是引領學生通過感覺、知覺、表象、想象、記憶、思維等形式,把握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這就要求教師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合理地設計教學流程,科學地組織教學實施。
“活動語文”課堂中活動的設計和呈現方式,追求自然、無痕地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展現思維的生成、發展和形成過程,使知識與技能的獲取、過程與方法的體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在活動中得到和諧統一。
《新語文學習》教師版2009第二期收錄了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執教的《記承天寺夜游》一課。課堂上余老師安排了這樣的活動流程:
(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這個環節是初次走近文本,掃除字詞閱讀障礙,讀準字音,讀暢文句。
(二)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這個環節教者引領學生體會題目中“夜游”的環境特點,揣摩如何讀出寧靜的氛圍,學習語速、音調的處理。
(三)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這個環節中學生沿著思維的演進,尋覓文章中作者的游蹤與見聞,學生不著痕跡地潛心會文。
(四)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這一環節是由表及里,心心相融,是走進作品之后的走進作者、走進時代背景和人物心境,學生自然生發出真切入微的體驗。
四次朗讀活動的設計,由易到難,漸入佳境。朗讀作為線索貫穿其中,老師指導學生對文本理解和領悟,朗讀與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教學活動構思,使每個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由基本到發展,把教學活動變成既是技能技巧的學習形成過程,又是個性展示、創造力發展、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教學流暢,拓寬了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力發展的空間。
二、基于文本特點的活動造型
不同體裁的文本有著各自不同的魅力,“活動語文”課堂根據文本的體裁特點,建構與之協調匹配的活動。如,說明文、議論文教學中理性思考活動的設計,記敘文教學中賞讀品析的感性活動設計,文言文、詩詞教學中字詞辨析、文本解讀的活動設計等,其活動造型都是根據文本特點,因文而異的構思。
如,說明文《凡爾賽宮》的教學設計:活動一、走近凡爾賽宮,了解其特征。活動二、觸摸凡爾賽宮,感受其獨特的魅力。活動三、深入凡爾賽宮,體味文章準確而富有文學性的語言風格。
如,議論文《多一些寬容》的教學設計:活動一:了解寬容。放聲朗讀課文,同時思考問題:(1)作者闡述了一個怎樣的觀點?(2)為什么要多一些寬容?(3)怎樣才能做到寬容?活動二:理解寬容。細讀課文第2段,說一說你對作者論述的互諒、互讓、互敬、互愛的相關語句的理解,你最喜歡哪一點,聯系實例說說理由。活動三:懂得寬容。運用課文內容與自己生活經驗,對情境中的人物進行勸說,勸說時要注意用語委婉,以理服人。
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活動語文”課堂倡導個性閱讀,結合學生個體情感體驗,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如,在教學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課時,教者設計如下語文活動:活動一、初讀感知。思考:文章寫了什么?你感受到什么?活動二、品味語言,提升朗讀。活動三、拓展練筆。
其中活動二引領學生讀懂文中母親的形象,讀懂“我”的內心感受,讀懂文中的“菊花”,讀懂那句“要好好兒活”,讀懂題目,讀懂文章的寫法,甚至讀懂文中的省略號。據此充分而充滿個性地解讀文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體驗得到尊重,學習興趣和語文能力也得以相應提高。
實際上,誦讀一直是行之有效的學習語文的方法,不僅是學習現代文,也是學習古詩文的有效方法。教師必須重視誦讀活動的設計,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培養語感,加深體驗,提升審美境界。
三、基于重難點突破的主活動打造
“活動語文”課堂教學講求“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文本的教學忌諱面面俱到、地毯式轟炸,而應該有宏觀把握,有主體思想,打造精當、實效的主活動,能精簡教學過程,精練教學內容,達到高效目的。
“活動語文”課堂教學講求“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文本的教學忌諱面面俱到、地毯式轟炸,而應該有宏觀把握,有主體思想,打造精當、實效的主活動,能精簡教學過程,精練教學內容,達到高效目的。
教學《巍巍中山陵》一課時,教者設計了三個活動:(一)自學展示;(二)體會特征;(三)當堂鞏固。其中,活動二中又具體安排三個子活動:(1)結合具體語句,揣摩文章哪些地方體現“巍巍”的特征;(2)重點體會說明方法的運用及作用;(3)朗讀體會描寫性語言在文中的妙處。
在實際授課中,活動二成為課堂的主體活動,教者引導學生從地理位置的選擇、設計方案的擇優、一些具體的建筑設計及相關數字、周圍環境特點的角度品析,給學生研讀文本提供抓手。學生在自主思考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穿插點撥提升,師生共同游歷中山陵,一步步逼近文本、潛伏文本,充分挖掘出“巍巍”的內涵,從而一氣呵成地突破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從以上課例可以看出,主活動就是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探究文本,解決課堂教學重難點的課堂主體活動,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主活動的設計要確保學生有充分的活動時間,教者在其中追問、點撥、校補、提升,必要時,還要安排“子活動”給學生以抓手,確保學生活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四、基于主體實踐和人文思想的活動拓展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從而豐富語文課程的內涵。”可見,拓展延伸承載的是與文本相關的生活體驗的拓展,是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拓展,是語文外延的拓展。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不應該缺少拓展延伸這一環節。
例如,教學《常春藤》一課,教者在文本解讀后,啟發學生:其實,每個人都有滋養生命的一塊泥土,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茁壯成長。即使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風雨,但總有一塊泥土能讓我們深深扎根,讓我們的生命之藤常春。接著出示視頻,內容為課前實地拍攝的學校的晨掃工人的身影,要求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托物喻人”的手法,寫一段文字。
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練筆,學習能力自然地潛移默化為實踐能力。這樣的課堂拓展活動體現了語文教育原則中的“聽說讀寫教學互相促進原則、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互相結合原則、課內語文教學與課外語文學習互相配合原則”,也符合新課標的“課程資源開發和整和”的要求。
當然,文本的拓展延伸方式多樣,除了從讀法寫法方面考慮,還可以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著手。
例如,教學《秋天的懷念》,通過解讀,學生體悟了母親的形象,感受到作者心境后,教者設計如下語文活動:為史鐵生的母親,或者已經逝去的史鐵生,寫一句墓志銘。
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從文本內涵出發,聯想生活,拓展感想。有的歌頌母愛的無私、偉大,有的表達對作者做生活強者的贊揚,有的發出“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慨……這樣的拓展延伸,既是對文本的深層解讀,更是心靈成長歷程中的一次洗禮,同時也是語文人文教育功能的自然體現。
綜上所述,“活動語文”繼承和發展了“活動教育”的思想和實踐經驗,架構精當的語文活動,能讓師生在教與學中實現生命的舒展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