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再是簡單重復、缺乏創新的教書匠,而是要言傳身教,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在知識、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情感受到激勵,形成獨立的人格及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職學生一般在15~19歲,正值青春期,其心理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階段。在當前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形勢緊張、課業負擔加重的情形下,他們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和心理沖突。在中職生心理現象研究滯后的背景下,學校、教師對他們缺乏關心、疏于監管,使他們的心理問題頻發。因此,有效開展中職學生的養成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有效地實施養成教育,必須通過有效的途徑了解其根源,剖析其原因,從而探索出開展中職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中職生習慣養成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原因。中職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在初中階段“考分至上”的評價尺度上,他們倍受老師、同學的冷落、排斥,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導致他們逆反心理加劇,缺少學習興趣,缺乏進取意識,進而喪失學習信心,自暴自棄。而教師唯我獨尊,忽視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對學生缺乏關愛,動輒挖苦諷刺,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
2.社會原因。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效應,一方面,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造就部分人對財富執著的狂熱,很多人變得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視了本質內涵,吃快餐、看“精簡版”、報速成班的“快餐文化”的背后,折身出人們對名利的追逐。學生受此影響,導致養成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人們極力追逐名利,拜金主義盛行,學生缺乏社會經驗,辨別能力差,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甚至壞人的教唆往往會喪失判斷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家庭原因。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穿名牌、比消費,他們不體貼父母的辛苦,不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而部分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在與上述同學交往中易被冷落、孤立,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
二、中職生養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1.常態教育與階段教育兩手抓。養成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始于新生入學,終于畢業分配。學校要制訂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管理規范,從學工處、團委、班主任、教師構建完整的德育網絡,實行齊抓共管,做好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讓學生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學校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常規考核制度,通過值周領導、學工處、學生會等部門的檢查記載進行量化考核評比,實行當天公布、當周小結、當月評比,與班主任的績效考核掛鉤,與學生的學期評價掛鉤,并作為評選“三好學生”的依據。除常態教育外,學校還要積極開展階段性教育,針對不同的年級開展不同形式的養成教育,如一年級開展尊師守紀、文明禮儀、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二年級學生要進行規范紀律、言行,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監控、自我教育的能力。三年級學生要做好職業道德教育,為即將走向工作崗位而做好各種準備。如在文明禮儀教育中,要通過教師引領、學生示范,營造健康向上的教學氛圍,以教師的儀表、教態、語言熏陶學生,以學生的不甘落后、文明守時、認真聽講的楷模形象感染學生,通過看奧運禮儀訓練錄像、國際禮儀學習教程等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讓學生學會領帶打法、絲巾結法,并教會女生學會簡單的化妝等,定期引導學生做好學校活動的禮儀服務工作。
2.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是學校養成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效。學校要利用好黑板報、走廊、餐廳、寢室、文化長廊等陣地,通過張貼名人名言和溫馨提示,讓每一句話語暖心,讓每一根花草長情。如今,“禁止”、“不準”等己不合時宜,叫人難以接受,不妨將不得插隊改成“像紳士一樣禮讓,如淑女一般文靜”,將不浪費糧食改成“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維艱”,避免學生踩踏草坪寫成“繞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綠”,不浪費自來水寫成“別讓水龍頭白白流淚”。親切友善的提示語避免讓人產生排斥、逆反心理,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要培養學生自己設計、策劃、布置教室與宿舍,讓教室成為愉悅身心的學習場所,讓宿舍成為修身養性的休息場所,讓班級文化彰顯特色,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新課程呼喚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教育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生活的幫助者,要關心愛護學生,當學生犯錯時,我們不能“恨鐵不成鋼”,粗暴對待,以訓斥、諷刺、挖苦懲罰了事。“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教師信任和理解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愛,才能讓學生受到激勵,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而努力。教師要呵護學生的自尊心,以包容的心去擁抱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有了尊重、有了理解,我們才不至于對學生的犯錯而發火,不至于對他們的辯解而發怒,不至于對他們的無知而生氣,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扉,與老師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由于中職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成績不太理想,他們長期承受著學校、家庭的壓力,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如果教師不及時地予以調適,往往導致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要換種思維、換種眼光去審視學生,抓住他們的優點及時地予以表揚,讓他們重拾久違的自信,煥發新的活力,從而改掉懶散的壞毛病,形成良好的習慣。
4.組織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職生存在抽煙、賭博、泡網、酗酒等許多不良現象,傷透老師、家長的腦筋。據調查顯示,學生產生不良習慣的原因很大程度源于無聊,學校需通過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自覺抵御不良誘惑。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籃球、播音、演講、舞蹈、合唱等課外活動,讓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培養學習興趣,提高綜合能力。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服務活動,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幫助有關部門信息錄入,電子專業的學生到周邊社區幫人修小家電;帶領學生開展社會考察和專業調研,如讓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觀高星級酒店,服裝專業進社區進行專業調研;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帶薪實習,讓電子專業、機械專業的學生到有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職業教育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品德塑造,要關注學生的養成教育,讓學生情操得到陶冶,靈魂得以凈化,讓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