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內涵豐富,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的文言文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需要我們在文言文教學方法上進行大膽的有益的探索與嘗試。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要求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學,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一、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現狀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是現代漢語的源頭。文言文是我們母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現代人們普遍應用的,因此教學文言文有著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教法。
1.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初中文言文教學目標單一。初中語文教師上完了語文課程標準中選錄的有關古詩文篇目,完成教材中文言文的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等語言分析任務,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教法僵化,教師獨霸課堂話語權。
2.文言文閱讀教學缺失,缺少遷移。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要求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然而現實中初中文言文教學很少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力,教師只完成字詞理解、句篇翻譯就算完成任務,這是不利于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的,讓文言文教學變成老大難。教師教學文言文往往只是串講、講解、翻譯等簡單方法,學生文言文知識面狹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文言文積極性不高。
二、創設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
興趣能激發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對文言文“好之”、“樂之”,就會產生學習文言文熱情和求知欲望。
1.巧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學生對之有陌生感,教師可以選好突破口,采用恰當的方法,喚起學生的原有知識,想象、聯想、比較,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陋室銘》一文“往來無白丁”一句中“白丁”到底是指“沒有學問的人”,還是指“平民百姓”?教師根據情景設問,引導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古今知識的趣味,開拓學生思路,加深對文言文字詞和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習的興趣。
2.活化教法,尊重學生,引導學生走進文言文。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轉換觀念,根據學生的課堂心理和實際需要來設計教學,在“活”、“新”上下功夫,讓學生感到學習文言文并不難,只要我們積極投入,努力學習,碰到淺易的文言文,我們會讀懂的。
三、關注學情,因材施教,夯實文言文學習基石
文言文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體,初中學生對文言文既不是很陌生,也不是很了解,在充分掌握初中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夯實文言文學習基石,文言文教學一定會出成效。
1.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根據初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實際掌握情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文言文的讀音,了解文言文的相關知識,學生就不會對文言文感到陌生或者是望而生畏了。教學時擇其要者,講解文言文中重點詞語,關注重點句、難句的翻譯,注重積累。
2.加強誦讀,培養語感,夯實文言文學習基石。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引導學生加強誦讀,讀準字音,培養語感,鼓勵學生熟讀乃至背誦相當數量的文言文,有利于初中學生對加深文言文的理解,培養語感,積累文言知識,可以讓學生多讀幾遍,或聽錄音,或全班齊讀,或自由讀,或個別朗讀,教師也可聲情并茂的范讀。有些文言文根本不需要老師串講,通過反復誦讀,利用文言構詞造句的特點,體會文本思想感情,學生讀熟之后,就會基本掌握文章的意思,直至“讀書百遍,其意自見”。
四、注重文言文知識的延伸與拓展
要學生牢固地掌握學過的文言文知識,必須能達到舉一反三的境界。
1.指導學法,授之以漁。學習文言文要注重學法的指導。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文言文方法已然不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時代潮流。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語言,教會學生積累重點字詞及翻譯句子的基本技巧,積累語言,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根據學生特點轉變教學方式,加強學法指導,注重文言文知識的延伸,設計有針對性的的練習,使學生有所收獲。
2.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教師及時解疑,拓展知識。文言文教學要教會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比如積累文言知識,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最好的方法是有計劃地進行收集整理。如常見實虛詞、一詞多義現象、古今異義例舉、通假字歸納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峰”,激發學生質疑,拓展知識。教師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見解,要及時反饋,及時點撥鼓勵。
總而言之,初中文言文教學主要抓住學生的記誦積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精神和內在潛能,讓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語文教師要通過激發興趣,改進教法,指導學法等手段,讓學生熱愛文言文,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