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教學模式就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進行學習。這種模式最大限度地順應了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統一的教學安排并不能夠真正地使學生得到體育鍛煉,反而會讓學生對固定的模式和內容感到厭倦,既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也使體育課的教與學陷入僵局。所以體育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權威壓制學生:你教什么,我就必須學什么的強制式教學方法。這樣只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所以,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開展體育課選修性項目的教學,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在體育鍛煉中找到自己喜愛選修的鍛煉項目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參與性教學,通過他們的需求來獲得知識。
一、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實行分類教學的必要性
1.當前中學體育教學中存在著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有些班級人數太多,不同學生的體質以及對不同的運動項目的興趣存在很大不同,并且一直以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忽視了區別對待,不分基礎,不分性別,都按照同一手段、同一要求和同一方法去實施教學,有些同學不能消化教學內容,而有些同學卻認為教學內容太淺,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因而,先天身體條件差的學生盡管十分勤學苦練,但也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漸漸產生害怕情緒,對學習也就慢慢地失去了信心;相反,對于那些身體素質好的學生,他們又感到任務太輕、標準太低,很快就能消化教學任務,久而久之,自滿情緒便會產生,這樣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不同類型的學生積極學習,是擺在我們體育老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分類教學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所謂因材施教,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學生的個別差異在客觀上制約著我們的教學,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身體形態、認知能力、體育基礎等各方面都有區別。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造各種各樣的機會,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充分表現展示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采用分類教學,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鍛煉興趣,有利于發展個性、培養特長和增強體育意識,有利于優化課堂教學及提高教學效率。分類教學法正是從教法入手,有個體差異意識,能區別對待他們,為學生提供了寬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都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真正的樂趣,讓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得到培養,能完善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從而達到良好的體育教學目的。
3.分類教學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
前蘇聯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此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有兩個發展水平,第一個是現有的發展水平;第二個是潛在的發展水平,即學生靠自己的獨立活動不能解決問題,但經過教師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個發展水平之間的幅度,即為“最近發展區”。由于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潛在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情況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必須將現有發展水平接近的歸為一類,因材施教,盡可能地縮短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更快進步。
二、課堂分類教學策略的具體實施
1.將學生進行分類
實施分類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將學生進行靜態分類和動態分類相結合。所謂靜態分類,就是教師根據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能力,把學生分成不同的類別,對每一類別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規定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達到一定的目標。具體來說,可分為三類:甲類學生的學習目標應比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稍高,其學習進度也應比其他學生稍快一點;乙類學生學習目標幾乎與體育課標標準一致,對這部分學生則要求與課標同步;丙類學生的學習目標比課程標準應低一點,那么教師在實施教學中應將教學重點放在教學生掌握基本的動作要領。所謂動態分類,也就是在靜態分類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根據結果,將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上一類要求的升一級,將那些態度不認真,成績停滯不前或退步的降一級,對于那些不進不退的學生則采取適當的鼓勵措施,激勵他前進,并要求不同類別的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幫助,這樣就能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也更有利于成績的提高。
2.分類教學的具體方法
實施同步教學和異步教學相結合的方法是分類教學的具體方法,也是分類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謂異步教學法,是指在一個時間段對同一個類別的學生進行指導,在不同時間段對不同學生進行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對于體育課堂而言,針對甲類學生,要求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點撥為輔,并在學習過程中安排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探討,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針對乙類學生,教師要基本根據《大綱》規定的教學進度,主要采用教師講解和學生自主探究及實戰練習相結合的方法,穩打穩扎,使學生易于接受和提高;針對丙類學生,教師要采用詳細講解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盡可能分解難度,盡可能使他們多看到自己的進步,多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所謂同步教學法,即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所有類別的學生都能接受的內容,教師進行統一講解和演示。其實,在體育課堂上,老師有時要進行同步教學,有時要進行異步教學,要求老師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3.分類教學的教學內容及舉例
教師要安排好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包括中考體育的必考內容,還包括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民族傳統體育、體操等等。在分類教學的過程中,以田徑內容的投擲教學單元為例,對于甲類學生,他們的投擲能力較強,對技術的掌握較快,那么對他們只須稍加輔導,在完成已有學習任務基礎上,可以適當給他們一定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們參加其它一些比較感興趣的運動項目。對于乙類學生,向他們講清楚投擲的要領,讓他們進行相應的訓練,基于《課標》規定的投擲課程教學時間,讓學生在此時間之內完成學習任務,成績能達到《課標》規定的要求,不要求他們學習額外的課程。對于丙類的同學,他們對技術的掌握相對較慢,投擲能力相對比較弱,那么就要對他們加強指導,加大他們練習的強度,使他們的技術盡量細化,盡量能完成《課標》規定的學習目標。以籃球教學單元為例,單元教學內容為行進間低手上籃。對于甲類和乙類學生,他們籃球基礎比較好,教師的指導可以適當簡單,在掌握基本技術的基礎上,要安排適當內容的身體素質練習或者中考內容的練習,以達到促進其身體素質提高的目的。對于丙類學生,他們籃球基礎相對比較差,教師則對其技術加以強化鞏固,在練習中要加大強度,提高他們球感。
進行分類教學,實施因材施教,能夠將不能實現同步發展的學生變為差異發展的學生,將共性發展的教育轉變為個性發展的教育,使學習成績差的有所進步、使中等生得以優化、使優等生向特長化方向發展,讓不同類別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步,這正是實施分類教學的意義之所在。許多研究表明,優化教學手段,在體育課堂的教學中關注學生差異,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