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中美術課教學,不少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課前備課很充分,課上講解很認真,至于課堂效果就不敢恭維了。課堂上當教師講到徐悲鴻、齊白石、達芬奇時學生個個神采飛揚,可講到一些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畫家及作品時,學生神情卻很漠然,感到枯燥無味,有的學生甚至產生課堂厭學情緒。于是教師慨嘆:“現在的高中美術課太難上了!”
面對這些現象,筆者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結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除有國家政策支持外,教師還必須適時對課堂教學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必須真真正正地把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落到實處。已頒布的美術新課程標準就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那么在新課程標準導引下,如何才能上好高中美術課呢?
一、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
美術新課程標準要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應提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藝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探索藝術的表現方法和交流方式。開展美術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藝術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進而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
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堂課全是由教師講,學生聽,不但不能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會無形中養(yǎng)成學生不動腦筋的習慣。
在高中美術課教學中,教師不應只以一種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應多鼓勵學生大膽地以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來鑒賞美術作品,同時鼓勵學生多與別人交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簡要地交代本堂課學習的任務和要求,過程以學生的合作學習為主,最后教師總結,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評價。
二、創(chuàng)設活動問題的情境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美術的人文性,重視美術與生活和文化的聯系。提出美術課堂教學應注重活動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要通過故事、表演或音樂等形式,對具體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創(chuàng)設一種讓學生能獨立探究的情境,加深學生對不同歷史事件和不同區(qū)域文化的認識,而不是教師提供現成的知識給學生。
教師要將課堂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當中,啟發(fā)學生對生活經驗的提煉,讓學生自覺融入生活,把他們的視線引向無垠的生活空間,激發(fā)他們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學生在活動中引發(fā)疑問,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他們在激烈的討論中找到答案。
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的認知、實踐、發(fā)展為主體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師生、學生間的交流溝通過程。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也不例外,要落實好“學生為主體”這一課堂教學原則,就必須消除美術課堂中學生的心理顧慮,讓學生對美術作品敢想敢說。由于高中生不像小學生、初中生那樣敢于在課堂上坦陳自己的觀點,甚至有人還相當封閉,有時還顯得膽小、愛面子,不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把課本內容進行分門別類,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自由發(fā)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上學生發(fā)表自己觀點時,教師要面帶微笑,且必須認真聆聽學生的敘述,要向學生投以贊許的目光,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即使學生發(fā)表的某些觀點不夠成熟,也需側重加以肯定。教師要做到始終傾聽學生,時刻保護學生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相比其它學科教學,更需要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現代多媒體表現形式再現視、聽覺的直觀教學,融鑒賞、講授、示范為一體,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做到聲畫同步,圖文并茂、生動直觀,容易引起學生情感方面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另一優(yōu)點,它能讓畫面里的“動”和課本上的“靜”相得益彰,學生有新鮮感,課堂效果也明顯提高。同時還能讓學生吸收到課本中沒有的知識,不僅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注重學科知識滲透
傳統(tǒng)高中美術課程內容,通常按美術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縱向結構安排,忽視了與其它學科間的聯系和整合,使得學生學習的學科內容過于分化。筆者認為當今教育應該立足于學生的整體人格發(fā)展,也就是說既要考慮到每門學科自身的獨立性和系統(tǒng)性,又要強調創(chuàng)建多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和整合。提倡以本學科的教學為主,加強各學科間的知識滲透與融合。
不難發(fā)現,高中美術課程教學與音樂的結合就特別多。我們知道音樂和美術同屬藝術,兩學科都具有感性化的審美特點。把音樂引到美術課堂教學,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和聲”和美術的“點、線、面、體、色彩”渾然一體,不僅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還能相互演繹和滲透,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也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促使學生從良好的心境入手,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尤其是對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
美術作品與文學的聯系也是非常緊密的。像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和古詩之間的聯系就是如此。學生在鑒賞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這幅山水畫作品的時候,無不為畫家所創(chuàng)造的畫面意境所折服。遠遠看去:畫面上一葉扁舟浮在水面,一位老翁頭頂蓑笠正獨自在船頭垂釣。畫家除寥寥幾筆畫了幾道波紋外,畫面上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水天一色,無邊無際。這一寒意蕭條的氣氛和老翁在江上獨釣的情景,與唐代柳宗元的詩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意境不謀而合,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在高中美術課堂中融合古詩鑒賞這類的作品,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就要比理解山水畫的意境容易多了。顯而易見,學生對這樣的課還是非常喜歡的。
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高中生在美術課堂上接受新的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好奇和濃厚的興趣,在好奇和興趣中悟出美。同時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積極探索美術作品與社會、科學、文化、生活等的關系,便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加強他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七、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可以從審美情感和審美情趣兩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懂得一些美術知識,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提升他們的人生價值。
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也要靠形象來伴隨,用想象來培養(yǎng),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感受美。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運用比較鑒賞的方法,讓學生在美術作品比較中認識美、懂得美、領悟美。
八、加強教師能力的培養(yǎng)
首先必須加強高中美術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學實踐探究過程中,總結經驗,改進教法。其次為了順應高中美術新課程改革,適應課堂教學需要,促進學生的不斷學習與發(fā)展,美術教師必須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再教育。再有隨著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美術教師應逐步走向自我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要學會反思,不斷促進自身的成長,更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九、加快教師角色轉換
事實上,高中美術課堂活動不是一個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教師過多、過細、滔滔不絕地講解美術作品,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一定要轉換角色,打破灌輸教學模式,走下“神臺”,送給了學生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發(fā)揮。當學生遇到疑難時,引導他們去想,啟發(fā)他們去做。
十、實施激勵的評價機制
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必須實行激勵評價機制:(1)集中體現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理念,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2)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又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3)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的評價。(4)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和綜合評價。
以上是筆者在以美術新課程標準為指導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點看法,主要是想讓高中美術教師在不違背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從傳統(tǒng)美術課堂教學中走出來。能夠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接受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