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兒童畫,早在八九年前,那時我還在讀大學。一次家庭聚會,大姨跟他外孫說:“去叫阿姨教你畫畫,她畫畫可厲害了(因為我是美術專業的)。”于是小外甥很崇拜地要跟我學。說實話,當時我真不知道該怎么教他,平時學的素描、色彩、裝飾、設計等在這里完全派不上用場。于是叫他畫自己想畫的。小外甥很聰巧,一會功夫就畫完了,興高采烈地拿給外婆看。外婆贊許了畫面內容:有房子,房子里有桌子,大人們圍著桌子在打牌,小朋友在畫畫,房子外面有樹木,小狗之類的。外婆很吃驚自己的外孫突然會畫那么多東西,皺了皺眉頭:“可惜人畫的不像。”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小外甥失望的眼神。
多年之后,我已當上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每天都會接觸到兒童畫,每當回想起那件事,我都會反思:我們真的會欣賞兒童畫嗎?
一、什么是兒童畫
首先,兒童畫出自兒童之手,早期的兒童是涂鴉,雖然他們還不知道要畫什么,但這些涂鴉已經能表達出他們的情感了,能從中找到樂趣了。隨著年齡增長,手眼腦慢慢協調,逐漸能畫出自己心中想畫的東西。廣義上來講,10歲出頭的孩子畫的畫都可以叫兒童畫。狹義上來講,兒童的創意畫叫兒童畫。
二、人們對欣賞兒童畫的幾個誤區
1.兒童畫一定要畫的像嗎
現在好多心急的家長指著孩子的畫說:這個畫的不像,那個畫的不像,就跟我開頭提到的外婆是一個心態。其實,不一定非要畫的像才是好畫。第一,畢竟孩子還小,手、眼、腦還不能配合得很協調,所以畫出來的形象荒誕,奇怪,不合常理,這正是兒童畫的可愛之處,是他們對外界的感受和期待。第二、生活是孩子們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們正是表達他們對外界的感受和期待。畢加索的畫是公認的杰作,可他的畫與現實生活中的一樣嗎?所以,大人們不應該用“像不像”來評價孩子們的畫。對于尚未進入寫實階段的兒童來說,畫得“像不像”、“對不對”都不是目標,孩子繪畫中所犯的常識性的“小錯誤”是他們的即興創作,要鼓勵其發揮想象力。
2.生活中不可能出現這種顏色或鮮有出現這種顏色
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在他們的畫中運用的色彩也是豐富多彩的,時常會出現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顏色。有次美術課上,看到一個孩子畫了綠色的太陽,孩子說出了她畫綠色太陽的兩個原因,一是她覺得夏天紅色的太陽太熱了,希望太陽像大樹一樣可以給人們乘涼;二是她不喜歡下雨天,希望每天都能看到太陽,就把太陽當成小樹苗一樣,種下去一個可以長出很多很多個,每天輪流上班,這樣就不會有下雨天了。多么可愛純真的童心世界,我們能說她畫錯了嗎?很多家長卻急不可耐地指出這個顏色不對,那個顏色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三、我眼中“有趣”的兒童畫
(一)兒童畫形式的有趣
1.功能強大的幾何形
孩子們最喜歡畫他們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東西,上課過程中,我發現女孩偏愛畫花和人,男孩喜歡畫動物和汽車之類的,這些他們都能用簡單的幾何形概括。比如畫汽車,正方形的車廂,加幾個圓形的車輪;畫花朵,圓形的花心,三角形的花瓣;甚至畫人也是圓形的腦袋長方形的身體,再加三角形的手臂和長條形的腿或者三角形的身體,長方形的腿和手臂……總之,幾何形幾乎能涵蓋他們所有想表現的形象。
2.愛夸大的特征
孩子們對新鮮的實物感興趣,也最擅長抓住事物的特征夸大地表現出來。記得有次給一年級上課,內容是《自畫像》,教他們觀察方法,隨意叫了一個小朋友作為觀察對象,恰巧該小朋友嘴邊有顆痣。孩子們像發現了新大陸,把這顆痣畫的大大的,圓圓的。還有些小朋友發現自己臉上有雀斑,在他的畫中,就多加了許多小黑點。畫人物的時候也常常是一個大大的圓圓的腦袋,下邊是細細的脖子,兩邊細而長長的手臂,似乎很幼稚,很可笑,可這正是孩子認識世界,表達情感的特點,與藝術家的夸張相比,孩子們的夸張更自然,更天真。
3.無視空間關系
常常發現孩子們畫的盤子都是圓圓的,不管這個盤子是怎么擺放的,都是圓圓的,里面放些水果。而生活中,除了正面俯視,盤子的口子是圓圓的,側面看口中都是橢圓形的。這個現象不能說孩子們是有錯的,這是生活中孩子們拿盤子的時候大多是從上往下看,看到圓圓的口子,這正是孩子們對生活的真實的感受與表達。
孩子畫道路時,路邊的樹木,電線桿等不論大小、寬窄、高矮幾乎全都一樣,這對孩子來說也不是錯誤的,因為孩子們邊走邊看,每一段道路自然都一樣寬,每一根電線桿也一樣高,生活中是這樣的,畫當然也是這樣的。他們不會去考慮近大遠小的關系,更不會去刻意地表現。
4.透明性
正如我的小外甥的畫,房子里面的東西在他的畫里都能一覽無遺,墻壁以內的大人們在打牌都畫出來了。孩子喜歡表現他知道的東西,恨不得在畫面中把他的所見所聞全都畫出來,因此,就不會去將講究物體的遮擋關系,隔著衣服能畫出腿和手,甚至吃進肚子的食物都要畫出來。這些在大人的世界中是多么的荒誕,不合常理,但是出自兒童之手就顯得那么的富有童真童趣。
(二)兒童畫內容的有趣。
1.心中有個故事,畫中就有個故事
細心的老師會發現,小朋友在美術課上畫畫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很安靜。為什么呢,我也特地留意過幾次,發現孩子們在畫畫的時候喜歡自言自語,仔細聽聽他們在喃喃自語些什么吧:我這個武器是秘密武器,相當厲害,你們都躲著我些,大老虎我都不怕……紫色的小花真漂亮,我要采回家送給媽媽和外婆……每幅畫都有一個背景故事,每個形象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孩子們用心在描繪心中的美好世界,正因為孩子們是在用“心”作畫,而且對自己的作品格外看重。俄羅斯兒童教育專家杜普斯基,便對這些由孩子們粗糙畫筆涂抹而成,而且在許多成人和藝術家看來并不“入流”的兒童畫產生了濃厚興趣。最近他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一系列研究證實,兒童畫實際上包含了兒童下意識地向成人世界傳達的種種“信息”,由此通過對兒童畫所作的科學、深入的分析,成人便有可能更清楚地了解隱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種種“秘密”。
2.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
我要在這棵大樹房子上安裝個太陽能熱水器,這樣我就能天天洗澡啦,我還可以給小鴨子做個游泳池,我們一起比賽游泳……這雙鞋子是有機關的,機關一開,就能長出翅膀,能夠帶你一起飛哦,機關再一開,就變成了阿童木一樣的火箭筒,嗖地一下就飛到了外太空……童言雖無忌,卻令人回味。兒童在畫畫中有許多奇思怪想是成人所不能及的,對于孩子的這些寶貴想象,老師應該加以保護和正面引導。
某個學校的考試中,有這么一個問題:“雪化了是什么?”這個問題對于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來說,是很簡單的,但是老師在后來的閱卷中發現,有個孩子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然而,這個別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個鮮紅的“叉”號,至于原因,自然是因為跟標準答案不符。與標準答案不符!它如同一把堅硬的銼刀,毫不留情地磨掉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我們這些成年人,誰不曾有過充滿想象力的童年呢?最后不都是被一次次的“標準”給束縛住了手腳?然而,畢加索的人物“標準”嗎?莫奈的風景“標準”嗎?這些藝術大師們得到認可或是其藝術成就的“標準”就是沒有標準的“想象”。
(三)兒童畫色彩的有趣
兒童對色彩的認識往往是最直觀的感覺,一般喜歡鮮艷的色彩,如紅與綠,黃與紫,藍與橙,所以兒童畫的色彩通常比較艷麗、奪目、夸張。兒童畫中對色彩的運用是大膽而毫無顧忌的,他們大多用原色作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而隨意涂抹,有很多違背自然的色彩,如太陽可以畫成綠色、小羊畫成紅色。色彩鮮艷的暖色如紅色、黃色、橙色和大紫、大綠、鮮藍是兒童畫中常見的色彩,這是因為鮮艷的色彩在視覺感官上要比黯淡色彩強烈得多。兒童繪畫有著充滿童趣的天性和強烈的表現沖動,隨意性很強,喜怒哀樂躍然紙上。莫斯科一所著名幼兒園曾組織孩子給自己熟悉的老師們畫肖像,結果平時過分嚴肅或過分嚴厲的教師幾乎被涂上了深褐色或黑色,而且五官棱角分明,表情刻板麻木。兒童畫是兒童真實思想的寫照,是兒童思維活動過程的記錄,特別是色彩,是兒童情緒氣質的外在表現。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自然界的一花一草都是他們觀察的對象或探索的目標,他們對各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畫畫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甚至當成一種游戲,把各種色彩作為一種媒介,盡情地揮灑。
孩子們的“藝術細胞”在成人看來還不算多,但卻熱情高漲地喜愛作畫,同時更熱心于向別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中包括教師、家長和同齡小朋友。所以,大人不應該用“像不像”、“對不對”來評價兒童畫的優劣,而要尊重這份純真的童趣。其實對于沒有進入寫實階段的兒童來說,應鼓勵他們“畫想象”,學會理解他們的繪畫“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