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數學是基礎學科,是學生以后很多學科學習的基礎,所以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奧妙,這樣學生才能有興趣的去學習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做數學”,將課本上的數學知識轉換稱自己的實際能力。
【關鍵詞】做數學 動手能力 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課程做出了相關的規定,鼓勵學生多去進行實踐和探索,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公式。在實際動手中去學習數學,這要求數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多的動手的機會,在實際操作中養成好的思維模式,將所學的知識轉化成實際能力。
一、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發散性思維模式
小學生的思維模式還不夠完善,對抽象思維不容易把握,因此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知比較緩慢,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培養數學思維模式,教師要注重實踐操作的訓練,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數學實踐來掌握抽象的數學思維,發掘學生的潛力,學會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的就是他們善于動手的習慣。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都是通過一些簡單的數學動手活動掌握的,所以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比如,在教學《9加幾》這節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邊的道具,9支鉛筆和7支鉛筆如何相加。學生在動手操作后,大致會出現下列情況:(1)先拿9支鉛筆,然后再放7支鉛筆過來,一共是16支鉛筆;(2)首先將1支鉛筆放到9支鉛筆這邊,湊成支鉛筆。然后再加剩下的6支鉛筆,一共是16支鉛筆;(3)先把3支鉛筆放在7支鉛筆旁邊,然后再加上剩下的6支鉛筆,一共是16支鉛筆。讓學生在通過觀察和操作,通過直觀的具體數字掌握9加幾。另外這種借助小組進行集體探索的方式,也能使學生了解不同的學習方法,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另外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也能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數學知識,開發心智。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探索中分析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養成發現規律、總結經驗的習慣。
在一到學生進行實踐的同時,還要注意去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不能急功近利,為了教學效率而強制要求學生必須按照自己設定的模式去學習,這種方式是不提倡的,因為學生需要創造性的思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全面的去進行創造性操作。
二、通過合作“做數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進行合理的知道和訓練,使學生會探究、能合作、會創新。數學學習思想是其他學科的思維基礎,數學的學習更要注重合作。在進行《長方形的面積》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分組,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然后進行填表:
使學生通過填表,去發現規律。這樣學生在不經過老師的講解下,就已經很直觀的了解到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合作學習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經過探索后收獲成功的過時,品位成功的喜悅。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愛動腦、愛思考、積極發言的習慣,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主動去學習知識,而不是教師一味的灌輸。鼓勵學生分享學習心得,去和其他學生交流,幫助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方法,發揮群體的優勢,進而培養創造性的思維。
三、“做數學”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常常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擺弄學具,這體現了小學生注意力中國無意性和情緒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前應該明確學生的操作要求。按照教學設計思路去組織學生進行操作,讓他們帶有目的性的去進行操作,從而提高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性。
在進行三年級數學(人教版)的《幾分之一》的教學中,有一個教學內容是讓學生辨別自己手中圖形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本堂可中,首先要求學生自己去辨別,然后再和同桌進行交流,探討自己的辨別方法,最后再向全班展示,由于在進行該實踐活動時目的已經很明去為,因此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比較順利,課堂效果也極其好。這個小例子也能反映出活動前提出明確要求的必要。
四、在知識的應用處“做數學”,體會價值
《數學課程標準》中還規定了,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學會操作和探索,進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用數學式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來解決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必須要有一個親身經歷的過程。
在教學《角的度量》這一節課的時候,學生通過課堂內容已經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和畫角的基本方法。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可以再設置實踐活動,讓學生發散性的思維,進行穿心。比如畫出150°的角,大多學生通過直尺和量角器能夠很好地完成任務。我又提出了個要求,在不適用量角器的情況下,能否畫出150°的角,很多學生就開始了嘗試。很快學生就探索出了兩種方法:一種借助三角尺的直角和一個60°的角拼起來畫得到150°角,另一種則通過一個平角減去一個30°的角而得到的。如果不鼓勵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很難收到如此好的課堂效果的。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可實踐操作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對于習慣直觀思維的小學生來講,聽過的抽象概念會很快忘記。但是看到的,則可能就會明白。怎樣去真正的理解呢?這就需要動手了。教師要學會去探索,將教材內容通過實踐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輕松的學好數學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模式。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2] 荊志強.《幸福地做老師》.
[3] 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