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社會飛速發展,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新課標》指出:“交際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內外創造各種各樣的環境氛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的進行口語交際,培養學生說話的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學生 課文插圖 說話機會 口語交際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不僅插圖優美,富有兒童情趣,而且語言精練,每個單元的練習中還安排有口語交際的內容,教師可充分運用教材,創設各種環境氛圍,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給予學生說話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
小學語文的單元練習中安排有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言語活動。離開了“特定的環境”這種交際就無法進行。因此,在實施專題訓練時,教師巧妙地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交際情境,有效地調動他們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種感覺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帶著自己的情感和濃厚的興趣,走入交際情境,去作進一步體驗。例如教學《我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教師可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把課堂創設成他們喜聞樂見的童話世界。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教師繪聲繪色地告訴學生:“小白兔要到山羊公公家做客。他想買些水果送給山羊公公,可是來到超市卻發愁了,不知買哪種水果。(多媒體演示小白兔望著琳瑯滿目的水果猶豫不決的樣子)同學們,我們幫幫他,好嗎?”學生興高采烈,紛紛為小兔出謀劃策,介紹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隨后,教師擺放道具,戴上頭飾,扮演山羊公公。這充滿童趣和樂趣的交際情境極富感染力,有力地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說話的欲望。
二、利用文中插圖練說
低年級的課文每篇都有形象、生動、有趣的插圖,中高年級的課文也有相當數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往往就是訓練口語交際的好素材。我們可以由圖入手,充分利用插圖進行說話訓練。如教學《臺灣的蝴蝶谷》一課:
師:看了這幅圖,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中外游客正興高采烈地看著成群飛舞的蝴蝶。
生:五彩繽紛的蝴蝶吸引來了大批中外游客,蝴蝶谷真是太美了!
生:那么多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我真希望也到蝴蝶谷去親眼看一看,那該多好啊!
師:同學們很會觀察,有總說,也有分說,而且能抓住畫面的重點,還說了自己的感受,真不容易。
利用插圖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練說
很多課文語言精練,往往在一些精辟詞語中,隱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抓住教材中的精辟之處創設情境,打開學生的思維閘門,使學生有話要講,激起一吐為快的欲望,從而達到訓練說話的目的。如《會走路的樹》一文中說:“小鳥跟著他去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抓住兩個“許多”,引導學生進行練說。
師:小樹會帶著小鳥去哪些地方呢?會看到哪些有趣的東西呢?
生:小樹帶著小鳥來到了海邊,看到了海龜在海水里自由自在的游動。
生:小樹帶著小鳥來到了花園里,看到了蝴蝶在花叢中飛舞。
生:小樹帶著小鳥來到了草原上,看到了駿馬在奔馳。……
師:說的真是太好了!你們的想象力太豐富了!
這樣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創設情境,既讓學生加深理解了課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說話能力。
四、利用課文的結尾練說
不少課文的結尾,給讀者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時機,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給這篇課文進行續“說”。如《會走路的樹》結尾處說到“他讓小鳥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快步走去”。
師: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看到了誰?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看到了老馴鹿,小馴鹿高興地叫起來:老朋友,我終于見到你了,我在遠方非常想念你。
生:老馴鹿看見小鳥走過來,連忙迎了上去,兩個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生: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老馴鹿看見了小鳥非常高興,小鳥告訴老馴鹿自己在遠方的見聞……
這樣的訓練,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拓展了思路,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要善于發現教材中“說”的素材,把握“說”的時機,創設“說”的氛圍,培養“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