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是指依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有目的地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是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提升綜合國力的根本途徑之一。(魏善春2001)在聯合國和美國第37屆國際《創造性解決問題討論會》上,與會者達成一個共識,即,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的差距,實質上是創造力開發的差距。為了貫徹這一精神,近年來,全國各級教育行政和各級各類學校在實施“創新教育”的改革中,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高考中“3+X”考試制度的推廣實施,中、小學生減負等。這些舉措在改革舊的教育模式,促進創新教育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然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創新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尤其需要從青少年的基礎教育抓起。所以,中小學校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基礎陣地,中小學各基礎學科都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英語,作為未來時代的生存技能和溝通交流的必要工具,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教育的“三個面向”,我們必須改革英語教學,培養會學習、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劉瑩,2000)本文試圖結合英語學科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體會,談幾點英語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方略。
一、轉變觀念,樹立人本主義教育觀
任何一種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觀念的制約,因此,教育改革應先從教育觀念入手。傳統教育觀念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和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器”。這顯然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目標格格不入。創新教育把教學作為一個創造性學習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學習,獨立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形成。(鞏發,2001)我們的教育目標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目標,既有適應當前社會需求,以社會發展為主的“社會本位”的培養目標,更有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以人的發展為主的“人本位”的培養目標。“人本位”教育是根本性目標,要達到此目標,教師應主動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創新教育所堅持的這種教師變“教”為“導”,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觀念,正適合了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性原則。
在此,我想著重談談構筑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情感氛圍的問題,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情感氛圍,作為一種智力的情商因素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正受到愈來愈多教師的重視。很難想象,在師生情緒對立,課堂氣氛劍拔弩張的緊張狀態中,學生會有創造的欲望,創造思維的涌動和創造潛能的激發!事實上,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對課題的學習,影響對當時情景的解釋,刺激主體創造力的發揮,使思維更加靈活、開放。消極的情感,抑制創造力的發揮,致使思維呆滯、狹窄。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構筑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建立融洽的情感。
首先,注意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和完善。因為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學習,通過情感因素的培養,盡可能排除學生學習英語的各種心理障礙,創設良好、輕松、民主的氣氛,使學生在學習時有愉快感,沒有精神壓力和負擔,這樣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所以,要特別注意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方面的交流,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潛力的發揮,所以上課時注意以流利的口語、美觀的板書、高尚的師德和情操,良好的人格魅力,及時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進步,耐心幫助和“偏愛”后進生等,都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造潛能。
其次,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上課時,我不斷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學生不管講多講少,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悅。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大大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創造潛力得到了盡可能的發揮。有的學生講話有錯誤,應以友好、平等的態度加以指正,或通過啟發引導由其自行糾正,讓學生感到自己真正是學習的主人。
再次,變換角色,挖掘潛能。一直以來,教師備課,教案寫得詳詳細細,課講得頭頭是道,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為教師沒有把學生作為活生生的人,而是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不是“滿堂灌”就是“滿堂問”,枯燥乏味,使學生昏昏欲睡,興趣索然。學生的創造思維受到束縛,創造能力也被扼殺。有鑒于此,可以嘗試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由學生自己來當老師,整個班級由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個小組,各個小組集體備課,然后派代表上臺做小老師。這種課每周安排一節,各個小組輪流干,這樣學生興致都很高,學得非常投入。原本坐在下面的學生,走上講臺,使他們感到新鮮、有趣,產生了強烈的創造欲望。
二、激活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力”常讓人感到高深莫測,認為它是科學家、學者的專利,只有科學發明才是創造。其實創造決非神秘之物,對初中學生來說,創造更多地指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探究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愿望和運用已學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行為的核心是創造思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創造思維的啟發和訓練。具體作法如下:
1.以興趣為突破口,引起對事物關注。抓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創造力培養的切入點。初中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新鮮事物、新異刺激的興趣。教學中我盡量滿足學生的心理要求,使他們保持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而有興趣的活動本身就能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加強記憶力、豐富想象力、提高觀察力,加深學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和創造力的程度,為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啟發創新,培養思維的獨特性。教學中,當學生感知了新內容,在模仿性重復和機械操練后,可以要求學生遣詞造句,鼓勵他們造與眾不同的句子,看誰的最新穎獨特。有時一些句子別出心裁,逗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師要持贊揚、肯定態度,告訴大家要敢于創新、標新立異。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欲,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3.啟發聯想,培養思維的發散性。當學一些對話、問句之后,學生們很快能做出正確的回答。這時我不急于總結,總是留出時間,再多問學生還有沒有更多的答案和表述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們在回答時,能從“Yes”到“Of course”,還有“Certainly”,“Yes,of course”,還有“Sure”,“Ok,”“That's good”,“Wonderful”“Great”,甚至“No problem”等。答案不拘泥于一種模式,只要能解決問題,任何方法、途徑都可以。通過訓練發散性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與眼界。
4.啟發質疑,培養思維的批判性。教學中鼓勵學生不懂就問,懂了再想新問題,要帶著腦子上課。善于發現和批判事物的不足,是改進舊事物,提出新想法的必要基礎。
5.啟發變通,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創新創造并不完全是百分百的新事物,有時是在原有基礎上改變某一個部分,創造出新式樣、新功能、新原理。因此,變通是創造力中不可忽視的元素。教學中我啟發學生變通詞句、語言,如“游泳”換“騎馬”、“滑雪”,做“飛機模型”替換“玩具小汽車”、“輪船模型”等,放風箏變飛翔,縫紉變制做,下棋變打牌……。經常的變通訓練,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大大提高。
創造思維的訓練,在創造性人才的培養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忽視創造思維訓練會貽誤創造人才的成長。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更新觀念,搞好創造思維訓練,跟上時代步伐。
三、推進創新,關鍵在教師
推進創新教育,培育創新人才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只有在教育中不斷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新的形勢,肩負新的使命。
寬厚的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是創新能力提高的堅實基礎。就一般意義來說,教師的知識自然比學生更為豐富,更為扎實。然而我們正處于知識爆炸的時代,新觀念、新知識、新理論層出不窮,我們每天都面臨著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們的學生無論在獲取知識的渠道,掌握知識的層次,運用知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迥異于先輩的優勢。因此我們教師要培育創新人才,就應不斷拓寬知識面、廣泛涉獵各個領域的最新知識、最新成果。教師只有具備了淵博的學識,能隨時跟蹤最新學術動態,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在創新教育中做到居高臨下,游刃有余。
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教育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使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途徑、速度發生根本的變革,使教師的職責和作用發生強大的變化。它縮短了知識傳授與反饋的過程,大大增加了師生交流的機會,教育效率顯著提高。教師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加強對這一嶄新教育手段的學習、應用與研究,這是一個研究空間無比廣闊,前途無量的課題。不掌握、不精通這一教學技術將很快被淘汰出局,又何談教育創新!
然而,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技術,更是一種學習技術。掌握了這一技術,教師可在瞬息間瀏覽世界最新科技動態,了解最新教育創新信息,不斷更新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使創新教育永遠保持新鮮活力。(古盤華,2001)
教育肩負著培養民族進步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不竭動力的神圣使命,讓我們全身心投入開發學生創造潛能、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研究和實踐的偉大洪流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