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從觀察生活、搜集材料、提煉主題到構思成文乃至修改潤色,包含著復雜的思維活動,是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聯想能力、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作文訓練可以全面地、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寫好作文與生活的體驗、語言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可以說,積累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筆者以為,積累應該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做起。
一、積累生活材料
俗話說:“處處留心皆學問。”有經驗的老農,看一看天上的云彩、地上的螞蟻,就能推測出明天將是晴天或是雨天。有經驗的獵人看一看地上的腳印,就能知道是什么野獸走過。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在長期的觀察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并找出相應規律。寫文章也一樣,觀察細致,文章就能寫得具體真實,反之,文章就寫得簡略籠統。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樣程度,才會作成什么樣的文字。”必須尋到源頭,方有甘甜的水喝。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作文的材料來源問題,才能寫出內容充實、生動活潑的好文章來。
首先要鼓勵學生走向生活,體驗生活,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魯迅先生說的“要留心各樣的事情”即是此意。茅盾先生也說:“應當時時刻刻在身邊有一本草稿,無論走到哪里,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的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這也是經驗之談。看書、看報或聽人講話,有一些好的,你就趕緊記下來,這當然不是現買現賣,而是你所積累的財富。這個小本子就好像你的存款折子,存折上財富愈多,你手頭就愈寬裕,用起來就愈方便了。俄國偉大批判主義作家果戈里就有一本筆記長達490多頁,上面記滿了風俗、歌謠、隨感等等。由此可見,觀之愈多,積之愈厚,發之愈佳。厚積薄發是許多作家成功的秘訣。
其次,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諸如全面觀察、細節觀察、定向觀察、機遇觀察、比較觀察、層次觀察等等,從而培養學生觀察的敏感性、正確性、深刻性。同時也應要求學生及時地用隨筆、日記、周記等形式將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的生活基礎不同,他們文章的題材也就不同。各人用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那些素材,完全是從生活中攝取的。學生腦子里要貯存各種生活的畫面,積累各樣的素材,并形成自己的感受,才能寫出內容真實具體、感情真摯的文章。“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的作文同生活的關系是這樣密切,所以我們要引導他們走生活促寫作的道路,而不能脫離生活、脫離思想實際。
二、積累語言材料
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言材料積累就得從口語、書面語兩方面進行。
1.口語方面。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比較重視書面語教學,即閱讀與寫作教學,而忽視了口語教學,更不重視口語的積累,因而學生們說起話來、作起文來困難重重。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加強學生的聽、說訓練,增加課堂提問,讓學生在釋疑、答疑中積累口語語匯,此外也要增加說話課時間(初中學校有必要開設說話課),廣泛開展班會、辯論會、演講、課文朗讀、詩歌朗誦、口頭作文、課本劇表演等活動,有意識加強學生口語表達訓練。只有做到了“說得順暢”,才能 “寫得流利”。
2.書面語方面。積累語言材料,不僅要從口語中來,更要從書本中來。而書上所載,有的系統、完整,可直接引用借鑒;有的零碎、散亂,需要加工提煉才可變為作文材料。作文既是思維的展現,更是語言的表達。因此,訓練學生積累書面語材料,包括積累詞語、句段、表達手段等,就顯得至關重要。
毋庸置疑,課堂教學是進行書面語訓練的主渠道,所以語文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必須是“學習”語言,而不是“研究”語言。我們至少要注意“四個減少”:①減少對課文作面面俱到的分析,重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閱讀、感悟;②減少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而要讓學生從掌握語言的角度去了解課文寫了些什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寫的,更要明白是用什么語言表達的;③減少對文章篇章結構的架空解釋,降低標準,讓學生努力把握思路、品味語言;④減少對語文知識的重復灌輸,以及語法現象的單純講解,重視學生的語言實踐。比如,“太陽像個大火球”,這是個比喻句。教師講解時不必過多地涉及比喻的種類、結構,比喻的本體、喻體、喻詞各是什么,而應讓學生能夠模仿這句話說“月亮像個白玉盤”這樣類似的話,這就能把知識轉化成素質,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閱讀背誦理所當然是積累書面語的最有效途徑。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閱讀背誦活動。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定向摘抄和隨興采集。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堅持閱讀,堅持收集書報資料,堅持做讀書筆記,甚至做成相關的知識卡片,幫助他們養成多讀多記的良好習慣。同時,還要教給學生積累材料的方法,如摘抄的歸類和格式、專題積累的分類、卡片的使用等等。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增加語言積累,如組織讀書會、建設圖書角等。同時還要搞一些精粹語言(名言、警句、格言、諺語、歇后語、詩詞、名篇名段)的摘抄背誦活動,以及搞一些課外小練筆等,如寫日記、寫觀察筆記,仿課文搞片斷練習,組織辦墻報、手抄報等,以促進學生在課外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筆者認為,三國時的曹植能七步成詩,雖說是兄長逼迫情勢緊急,可這與他平時的積累也分不開,否則再逼也無濟于事。據史料記載,曹植10歲時就能“誦讀時及詞賦十萬言、小說數千言”。而偉大領袖毛主席年輕時求學,也曾有過身無分文的日子,但他仍堅持訂閱書報,或從舊書攤上選購書刊,苦讀樂讀之后才可具備文韜武略。可見,學習要廣博精深,應從各方面汲取營養,才能充實素材寶庫,才能保證用時有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此理,否則就會落得“書到用時方恨少”的下場。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經過以上對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的積累,再加上寫作時認真審題和構思,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文筆精美、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來。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長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