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美術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情感引入,有利于師生之間的課堂交流溝通,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本文從學會欣賞和注重技法與創作兩方面進行論述,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注重課內和課外學習的結合。
【關鍵詞】情感 興趣 熱情
“行為,感覺始于情感”,帶著某種情感去學習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美術是一種文明的象征,每個民族、社會、國家的信仰、神話、歷史都表現在僅存的美術作品中,它蘊含了人類強烈的情感,可以說,沒有情感的介入,就沒有美術的產生,所有非語言的藝術形式(音樂、美術、舞蹈……)都與人類的情感緊密相連。因而在進行美術教育時,從情感切入,往往使課堂效果事半功倍。中學美術的課程大致可分為四類,課業類別雖不同,但基本都離不開兩個側重點,一是欣賞及相關內容,二是創作及相關內容,根據課業類別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情感的切入與喚起。
通常,欣賞是為提高學生審美素養,擴大知識面而設置的,學生面對年代久遠的藝術,陌生的藝術品,大量的藝術信息,往往產生隔閡與被動,能否改變這種被動消級的學習狀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這時如果以情感為“投石”,激活沉悶的課堂氣氛,往往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常用的方式有:
1.美術知識分組競賽。
把課堂結構分成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師生結合的講解,后一部分為學生的搶答,教師在課前準備好若干小問題,由學生搶答,并按小組累計得分,最后得出優勝小組。這種方式適合知識點多,記憶性強的課程。在教師有序的組織與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強烈的目的與驅動參與教學過程,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適時地獎賞,激勵學生,對其實施發展性評價,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會讓很多不起眼的學生找到自信,看到寶貴的自我價值,從而點燃內心從未熄滅的希望之火,奮發努力①。在這樣的方式中,課堂中的情感因素是積極、緊張而熱情的。
2.模仿偉人經歷,啟發學生學習心智。
新時期的課程改革為美術教育提供了新的內涵。美術課堂必須是平等、民主的課堂,必須是寓德育于教學過程中。而德育的過程,實質就是情感教育的過程。在課堂上一定要尊重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決不能“居高臨下”,而要把自己在看作是與學生在一起的參與者、探索者(特級教師李烈)②。用模仿偉人的經歷、故事來喚起學習熱情,使德育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美術課程的特色是學習者視覺上的享受。在進行大量藝術作品分析時,不僅從藝術特色的角度進行分析,還要從客觀的角度去進行學習、分析。
3.結合班、年級特點,確定教學的情感傾向性。這需要教師對班、年級進行測試與了解,根據班、年級的性格特點與傾向來確定課堂的情感深度與情感導向,并發揮學生特長與班級特長,學生由此產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使教學獲得成功。
眾所周知,興趣是人學習的最大動力和源泉。教學內容的設定和實施的依據是以學生的課堂反映來進行評價。學生的興趣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會很輕松的進行學習,甚至于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學生會期待下節課的來臨。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如同嚼蠟,這節課是無法按照制定的計劃執行,只能囫圇吞棗的學與教。
美術課上欣賞的優秀作品,都真實的再現了畫家們的心路歷程,給后世也留下了不朽的名作。教師在上課前要進行精心的準備,才能帶領學生在藝術的海洋中遨游。教師多看、多學、多想,才能運用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梵高的《吶喊》,學生在知道梵高到了后期將自己的耳朵割掉后,很多學生會一笑了之,有甚者會認為“人只有在極端傷心、失望的情況下才能創作出一鳴驚人之作”,并將梵高的行為作為自己無法畫好作業的理由。
技法的學習是美術課堂的另一重要內容,這類課較易忽視情感的導入。但無論何種形式的美術創作,若缺乏了情感的表現都不能成為好的作品。早在東晉時期,我國杰出的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著名論點。技法不是全部,再好的技法都是為表現作品而服務的。中國古來就有“意在筆尖”、“未成畫時先有情”的說法,強調的都是創作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情感準備。
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可運用以下幾種方式:
1.與當前時事相聯系,這類創作往往是宣傳類的,如招貼畫、板報設計……例如招貼畫課程,可以讓同學從電視、新聞報紙、網絡上陸續的了解一些自己關心或感興趣的事例,請學生談談他們所見所聞及感受,然后教師出示幾幅示范作品,通過示范作品的觀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育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關心他人,通過示范作品的創作步驟和技法學習使學生逐步掌握招貼畫的創作要領。這種類型的課程比較靈活,需教師緊密聯系時事,選擇典型事例與題材切入課程。同時,這樣的題材切入,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情感方面更加開闊,更加厚重。
2.與學生自身經歷相聯系,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例如畫水彩風景,大多數學生去過農村,并留下了美好的鄉村回憶。可以在課上請學生帶來在農村的留影,在課堂上做一個小展覽,當課堂變得生趣盎然的時候,選擇有趣的幾張,請它們的主人回憶鄉村之游。教師由此引導學生在懷戀與美好的情緒中作畫。插入這樣的情感細節,其效果要比直接進入教學內容有意義得多,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自然環保教育,使課堂中的情感進一步升華,情景交融,真正打動學生的心靈。
3.靈活多變,適時適地地確定課堂練習內容。創作課上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畫什么?是機械指定,還是靈活取材?課本上的例圖是生動的,但千遍一律的去摹畫會導致學生失去興趣。教師應根據課堂所處的時間、環境及學生當時的興趣點與注意點及時取材。畫人物可以不必畫特定對象,而是教室里的每個人物,包括教師;畫動物時可以不必是一指定動物,而是學生家養的或所見的使他們感興趣的任何一種動物;畫樹木可以不必是局限畫松樹、梧桐,而是校園環境中的每一顆樹木。總之,在“畫什么”這個問題上,不應刻板、機械,而是要注重學生的內心需要,也就是“我想畫什么”。這樣,才能有情感上的源頭和活水。
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和認識需要,使學生獲得成功,增強成功的體驗,有了成功的體驗,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強了自信心,從而能激勵自己不斷地去探索,去爭取成功。為幫助學生成功,教師必須努力改革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從情感維度上處理教材,使教材和學生需要相統一,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從而有效調節學生的學習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③。美術教育產生至今,其教學方法,教學思路一直在變動著、發展著,在進行美術教學時,以“情感”為課堂中的切入點,應是一種理想的方式,因為無論何種發展與變動,“情感”始終貫穿于一種美術活動中,直至美術的消失……
【注釋】
①②③ 趙國忠 主編.《透視名師課堂管理》,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