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與式教學中,導學是形成學生自主參與意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形式多種多樣,也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重要組合部分,其實質為更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導學在課堂中的運用的成敗,會直接影響學生自主參與的結果,它很容易受其它因素的影響,使目的達不到。
學生在課堂中所處的位置,和過去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學生課堂上所學的,都開始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對事物的理解,感情的升華都開始以自我為中心,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并做好監督、維護的作用。所以美術課堂中自主參與式教學的形成,都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關聯,教師在應用教學的方式、方法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考慮學生的需求、愛好、興趣等。美術學科在教學中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與其他的學科相比較,美術課更注重于感性的理解,沒有學生主觀意識的主動參與,沒有真實的情感投入,其教學的目的就很難實現。所以,美術教學中,指導學生高效自主的參與發展,要通過具體的教學環節和設計教學行為來實現。呼喚主體,強調自主參與式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教學的主要潮流,是教與學關系的一次質的飛躍,必將全面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而其中如何使用導學是關系整個教學,就更是要求有創造性,同時也必須突現美術學科自我意識。所以導學的如何運用就顯的更加突出。
美術課堂導學,本人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發覺以下的幾個方面的不足:學生興趣不足;“行為過于規范”;不會進行自我小結等,只有加強下面的幾個方面,美術課導學才會有自我的特色,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設想:
一、導興趣
興趣的培養一直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長期的任務,也是美術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如何引導呢?本人設想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來突破:
1.教師言行的“引誘”
教師的言行對于學生來說是引導的第一要素,教師在述說一個內容、出示一張圖片、表現一個場景或動作,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是簡簡單單的來表現,學生的注意力就相對集中的時間較短,或根本沒注意,不能引起直觀的引導作用,所以,教師的言行要帶點“引誘”,語言有時高深莫測,有時詼諧幽默,動作有時簡單明了、有時滑稽夸張,準備的素材更要精到、有代表性,并且形象直觀容易記憶,讓學生看了久久不能忘懷。教師言行的“引誘”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過火容易讓學生產生反感,過溫又不能誘發學生的興趣,所以要經反復推敲,讓自己的言行具備煽動效果的同時,又和教學內容非常的合拍。
2.學生參與意識的再發現
學生參與意識并不會長久的保持在那里,會有高潮也會有低潮,會有主動參與的愿望,也會有無所謂的態度。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把握學生各個時期參與意識的變化以及每個學生的變化,其重點要放在低估時期,是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缺乏認識,形成態度上的不明確、還是教學方法的老套,使學生視覺、聽覺產生了疲勞,還是因為專業的技能或術語無法調整,對于專業的技能術語要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要盡量保持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新鮮感,學生個人愛好和教學內容相左,也要善于接納,聆聽他們的想法,再用簡單的方法來分析、解釋,幫助他們走出參與意識的低估。
3.注重情緒的演變
中國古代美學講究“觸境生情”,而“導趣”也就是引導學生形成對教學內容的“感觸”中喚起情緒變化。對于教學內容上的情緒的表示,無論是好或是惡,有無興趣,都會給學生產生心理變化。心理上的變化恰恰是學生參與的最初的表現,教師要懂得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勇于發表自己對教學內容的想法,把喜歡或厭惡的情緒表現出來,就會形成學生的“感觸”。有了情緒上的變化,教師再加以恰當的引導,學生就會很容易進入角色,也就會逐漸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也許我們選擇的內容和學生需求并不相同,也可以作為范例、反例,然后再逐漸向他們的意愿靠攏。同樣,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充滿起伏、跌宕、躍動的情景中去加深對教學內容的體驗,優化的情境向學生展示熟悉的生活場景、生動的畫面、優美的旋律,這些具體生動的形象,為學生情緒的演變作準備。
二、導行為
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會多種多樣,教師的教學要配合學生的需要,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身心自由健康發展的狀態下學習新知識。學生的行為并不是單純的遵守紀律,而是關乎學生方方面面:
1.給予學生寬松的環境
教師要始終提醒自己,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師不要過多的去干預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盡量讓課堂氣氛保持在舒適的狀態,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寬裕的空間,不去過多的強調組織紀律,要從實際出發,從參與的大局出發,只是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指導學生回顧、反思參與學習的過程,分析、總結經驗教訓,進行自我調整。
2.培養合作、競爭的機制
合作是美術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導學的過程中,要刻意加強學生合作機制的培養,給學生明確的分工,由學生自己去組合,自己去分工。合作的形成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能在學生的相互作用下,促使參與效果的產生,同樣也會促進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合作的同時,還要鼓勵相互之間的競爭,使學生在有益的良性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3.塑造標新立異的個性
我們社會需求的是完整、健全的人格和有個性的人,有個性就代表必須有自己的思想,必須標新立異。在美術教學的導學中,我們要聽到學生不同的思想,而非是人云亦云。那就要求教師善于去發現、發掘學生的“另類”想法,鼓勵學生不拘亦格,要讓學生做到敢想、敢說、敢做。
三、導自我小結
對于一節美術課,不單純的以教學內容的完成來衡量,更多的應該從學生的參與意識的體現和發展來分析。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自我小結的運用,能很好地反映學生參與的情況,促進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1.參與意識的再認識
我們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如何參與到教學中來,在課程中途結束的時候,我們必須讓學生學會自己去進行小結。其一,可以幫助學生去體會整個教學過程中,分析自己參與的得與失,總結不足,揚長補短;其二,是情感意識投入的再次升華,促使學生在學習之后理解教學內容,形成感性上的重新認識,感情上的再一次投入,觸發美術情感教育的目的,形成學生更好的人格。
2.行為,目的的表現與小結
美術的自我小結形式多樣,分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用簡單的四句來概括:說了在做,做了再說,只說不做,只做不說。前兩句是有學生個人決定的行為、目的表現的方法,后兩句是集體分析和評價的手段,在課堂參與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次運用這兩種形式,讓學生盡量闡述自己的參與意圖,表現自己作用的鮮明特點,也要強調發揮學生集體的分析,評價作用將把整個課堂的參與氣氛推向高潮。
導學在主動式參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上只不過是自己教學中的一些自我的想法,單純從以上幾點并不能概括導學的整個機制,還要求我們不斷去摸索求證,希望用我的陋見來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