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多年來,政治課堂效率低下。我們作為政治教師應想方設法:要真正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機會;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改變這一現狀,從而使政治教學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關鍵詞】學生 主體 思想品德課堂 效率
長期以來,政治課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詞,學生學得沒勁,教師教的也沒勁,課堂效率低下。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不到充分實現,是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強調指出: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一直是我們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現就政治教學中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談幾點認識。
一、要真正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把自己看作教學活動的主宰,學生只是自己的命令執行者、號召響應者和權威服從者,這種做法貶低了學生的地位,也輕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能動作用。只有錯誤觀念扭轉了,才能有效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只有清醒認識到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引起、展開、參與和評價各種學習活動的主角,才能真正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科學的組織師生雙邊活動。作為政治教師,一定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為自己和學生正確定位,為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服務。
二、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
以往的政治課堂,教師往往要求學生嚴肅認真、正襟危坐、不能亂動,學生在恐懼和無奈中忍受著身心的折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如何能發揮出來呢?學生只有在身心放松、精神愉快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有可能展開思維的翅膀自由飛翔;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政治課堂學習的效率。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曾說:“要讓課堂充滿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把創造還給學生,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滿蓬勃生機。”
為了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沒有壓力地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其次,要營造輕松的氛圍,要求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生活的樂觀者,要提醒自己忘記自己生活家庭中的不快,不把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上。再次,輕松愉快教學環境還可以通過教師幽默的教學語言來實現。幽默的語言是生活的“潤滑劑”,教師的幽默語言是學生學習的“興奮劑”。筆者在多年實踐中發現:一位教師擁有幽默得體的教學語言,往往就能使學生喜歡自己,進而喜歡這門學課。由于政治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理論性,所以能掌握這門技藝,對于政治教師來說就更加地重要。
三、給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機會
獲得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是學生發揮主體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首先要求教師要精心備課,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安排師生活動。學生有了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經常參加其它政治教師的公開課,發現有的教師在學生活動上也組織了一些自主思考、組內討論、分組辯論等,但流于形式,往往一兩分鐘不到就叫停了。這時,學生的思考可能還沒理出頭緒;討論可能剛剛觸及問題的核心;辯論可能還沒完全結束……這種淺嘗輒止的活動收不到多少實質效果。究其原因,還是教師的觀念陳舊,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越多,自己講的時間就越少,擔心講不完,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往往不如教師講的效果好。殊不知,教師天花亂墜般地講解可能早已使學生昏昏欲睡;只有學生自己思考、討論的知識才會印象更深刻。所以,只要學生能自己學會的、“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教師就不要越俎代庖。本來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就無情地剝奪了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機會,也剝奪了學生培養自身能力的權利,甚至會影響學生的終生發展,罪過豈不大了。
四、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學習放任自流、任其自然發展。如果學生想怎么學就怎么學,想學什么就學什么,不加以正確引導,最后達不到良好的效果,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可見,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
(一)要學會自主安排學習的各個環節。教育學生要逐步擺脫對別人的依賴,積極主動的學習,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指導學生合理安排學習的各個環節。如:課前應制定學習計劃,并做好學習的各種準備;課堂上能對自己的學習自我監控、自我反饋;課后應經常自我總結、查漏補缺。
(二)學會開展合作學習。《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可以集思廣益,實現共贏。我每年都把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六人左右。遇到疑難問題,先在兩人小組內展開討論,解決不了的,在四人或六人小組內討論。我通過多年的觀察發現:多數情況下,在學生之間解決問題,要比去問老師的效果更好一些。這樣做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三)學會發現并解決問題。先哲說過:“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無論是電視上的時事新聞,還是生活中的具體現象,都可以作為學生提問的素材。然后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要求。我們政治教師只有更新認識,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切實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大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