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認識,增強教師的生態意識
高中的生物教學,教師起著引導學生們主動學習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滲透生態意識,首先是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師的生態意識。在生物教師的培訓環節中,就要注重加強生態意識的教育,主要針對于環境生物中的學科體系進行系統具體的研究。
筆者認為可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性學習。宏觀方面可以研究一下環境中的污染問題,例如生態系統中的富集、遷移、歸宿、轉化或是對于生態系統的功能進行分析。微觀方面可以研究一下生物遭受污染物后的毒理作用,以及其遺傳變異的規律。通過這些基礎生態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例如在進行教師培訓的時候,利用討論的方法,圍繞著生態環境逐年惡化與如何保護的主題,讓生物教師進行交流,使教師獲得生態危機的意識,激發其生態保護意識。因此,高中生物教師要具有一定的自覺意識,做到心中有生態。根據學生所處環境與生物學科之間的關聯,在教學生活中融入正確的生態意識,并積極開展生態活動。
二、結合實際,教學與實踐高度統一
現階段的生態問題日益加劇,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滲透和諧生態教育,做到教學與實踐的高度統一,可以為生態問題的有效改善奠定基礎。在《生物教學大綱》中明確:高中生物的教學,主要傾向于對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的正確引導與培養。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時,應營造一個輕松、專業、客觀的學習環境,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有關于環境的生物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法,讓學生們談談自己對于環境的感受。教師可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的生態意識。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學術交流與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做到有效的溝通,才可以時刻關注到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力,真正達到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的教學目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盡量促使學生以積極、輕松的心態進行生物知識的學習。全神貫注的學習,學生可以充分的調動自己的興奮點、思維點,做到高效的學習生物知識,建立基礎的生態意識。
三、結合學科特點,有效構建和諧生態意識
高中生物學,包括動植物知識、生態知識、遺傳知識等綜合性知識,在構建和諧的生態意識時可以緊密結合學科特點。例如:在講解藻類植物時,可以與生態知識中的赤潮聯系到一起,明確由于水的富營養化而導致赤潮,其原因大多是含磷洗衣粉污染了河流。教師應深入的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將赤潮導致魚類死亡、河流污染等嚴重后果進行仔細的講解,讓大家深刻地認識到環境污染對于生態的危害。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生物專業知識的過程中,對于生態問題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充分認識到生物知識與生態問題的關聯性,在學習生物知識時了解生態知識,在解決生態知識時夯實生物知識,樹立現代和諧的環境意識觀念。
四、運用多種手段,強化和諧生態意識
在生物教學中,很多教師多采用傳統的講授法與提問法。這對于比較復雜、零碎的生物專業知識而言會顯得比較枯燥、乏味,長此以往會使學生提不起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厭學。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在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強化和諧生態意識。例如可以進行多媒體授課,觀看一些有關生態的影片選段或是圖片,讓同學具體的體會到生態環境的現狀,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強化學生的和諧意識。除此之外,還應該突出生物教學中的生態環境。例如生物的多樣性變化,動植物之間的關系,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中的有關生態問題。也可以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將同學們帶入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去,以城市中的水泥鋼筋的“森林”與鄉村小路上綠色樹木的“森林”形成對比,真正了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向學生滲透和諧的生態意識。
五、利用鄉土實際,生成校本資源
在現實生活中,生態問題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單一的講述生物書上的知識,是完全不能使學生們切身感受到現實生態問題的。根據鄉土的實際情況,進行校本教材的編寫,切身的讓學生們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環境中存在的生態問題。在校本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首先可以編寫重要的全球生態問題,例如臭氧層破壞對于人們生活環境的不利影響,或是大氣變暖導致南北極冰川的融化,水污染導致魚類死亡等等。其次要與本土環境進行有機的結合。例如,北京附近的地區學校,可以編寫關于霧霾天氣的危害以及防范霧霾的有效方法,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學校,可以編寫一些關于節約用水以及保護水資源的實施辦法。只有真正的與切身環境聯系到一起,學生才能感受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從而積極的建設與完善生態意識,真正的做到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意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