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課堂提問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葉圣陶先生講過:“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教師掌握了提問的藝術,可給教學帶來無盡的興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高明的教師總是很重視研究提問的藝術。教師的提問有哪些訣竅,怎樣才能使問題藝術化,達到事半功最佳效果?我從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探討:
一、選準提問的切入點
課堂提問能否選準切入點,對學生能否順利分析理解課文,老師能否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有很大作用。怎樣選切入點呢?教《斑羚飛渡》一文時,我在一開始就于題目處提問:“斑羚為什么要飛渡,它們是怎樣飛渡的?”以此作為切入口,帶動學生對整篇文章的閱讀,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二、抓關鍵句、段或詞語
課文中,有些句子、段落或詞語,對理解全篇起著關鍵作用,教師應及時抓住這些地方提問。例如,教《貓》一文,抓住文章最后一個句子:“至此,我家永不養貓?!眴枺骸盀槭裁醋髡呒抑链司陀啦火B貓了呢?”讓學生通過認真地閱讀文本,尋找答案,拎出了本文的學習重點。
三、從看似矛盾處提問
課文中有些地方似乎有矛盾,但實際是合情合理的。如在教學《孔乙已》時,提出:“為什么文章結尾說‘大約孔乙已的確是死了’?是魯迅先生用詞不當、自相矛盾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問題一提出,有的學生說孔乙已死了,又說文中小伙計也不知他死沒死。我又讓他們持各自觀點去文中尋找依據,由此,就讓閱讀充滿趣味性,也讓閱讀進一步深化了。
四、提問要有懸念感
設置懸念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感情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教學《羚羊木雕》時,一上課我就問:“同學們之間有過互送禮物的經歷嗎?送出去的禮物,你會跟朋友再要回來嗎?”這貼近生活的例子引得學生議論紛紛,大家都表示不會去要回來。群情高漲之時,我再問:“如果這份禮物是很貴重的,父母親得知后,一定要你把它要回來,怎么辦呢?”大家陷入沉思,我順勢導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課文,講述的就是一個少年陷入了這樣窘境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處理的,又會有怎么的心理。”
提問有懸念,讓學生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閱讀起來自然是全神貫注了。
五、問題要有創意
課堂提問貴于提出富有創新意識的問題。如教學《晏子使楚》時,先創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臨楚王的誣蔑:齊人固善盜乎?然后提問:“你是晏子,那么你將如何反駁楚王呢?”學生們各抒己見后,教師再說出晏子對楚王的反駁,通過學生們的回答與晏子的反駁兩相比較,分析總結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顯然比直接問《晏子使楚》表現了什么,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六、化難為易,深題淺問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如講授課文《沁園春·雪》時,如果教師直接問:詞的上闋寫景與下闋評古論今有什么聯系?學生恐怕難以跨越問題的鴻溝。那么,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
①詞中的承上啟下關系說明下闋由景到人,作者用哪個字概括他對哪些歷史英雄的評價?②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么?③歌頌今天的哪種人?④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這樣一問,使學生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對原來較難的問題的理解:上闋寫景是下闋評古論今的基礎。
此外,當教師在運用問題進行教學時,也應該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鼓勵學生主動提問,獨立思考,特別是鼓勵有創造性的、與眾不同的見解,哪怕是見解不成熟、有缺陷或問題。古人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問題的提出比問題的解決更重要”。由此可見讀書生疑、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因為有了疑問,學習才有動力,才能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再者,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不一樣,教師要盡可能促使學生發問,讓他們的困惑得以解決。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多向性、藝術性,把握問題的時機和火候。因為這樣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有效的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因此,教師如果注意了提問的多向性、藝術性,把握問題的時機和火候,給學生留有積極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一定能優化課堂結構,展示教師的教學魅力,形成教師問學生、學生問教師、學生問學生的多面提問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