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背景】
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數學教師課堂教學中要將過去的傳授、灌輸知識改變為學生的探究、對話;要將學生的被動地接受知識改變為今天的動手、動腦相結合的主動探究。筆者在進行“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教學時,進行了一次數學實驗。探究的問題是:一個多邊形剪去一個角后,它的內角和與外角和各有什么變化?結果在本節課上通過學生的動手、動腦以及相互間的合作交流,使本節課變得生動有趣,精彩紛呈。學生們思維的火花得以閃耀,他們的學習熱情在玩剪紙的過程中得到了空前高漲。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前兩天我們分別探索出了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公式,你還記得它們用字母是如何表示的嗎?
生:N邊形的內角和可表示為:(N-2)×180°;外角和始終為360°。
師:很好,那如果我用剪刀將多邊形的一個角剪掉,那么所得的多邊形它的內角和與外角和會發生變化嗎?如果有變化它是怎么變的呢?請開動你們的腦筋思考一下,說說你的想法。
生1:外角和肯定不變,因為不管得到幾邊形,外角和一定是360°,而內角和肯定會發生變化。
師:你們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嗎?若同意,那么內角和會如何發生變化呢?
生2:我同意他的觀點,我猜內角和可能變大,因為多邊形見去一個角后,邊數變多了,所以內角和就增大了。
生3:他們的想法是有點道理,但是沒有經過驗證,也不能肯定他們的想法一定是正確的。
該同學說完,我注意觀察了一下大多數學生的表情,發現很多還在皺者眉頭,猶豫不決的同學都表示有同感。
師:好!既然同學們都有疑問,那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數學實驗,嘗試用剪紙的方式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好不好?
學生們熱情高漲,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都異口同聲地回答:“好……”。
師:先請你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剪刀先剪一張三角形紙片,然后再依次剪去一個角,并觀察每剪一次得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
(這樣安排,一方面,為本節課的學習創設一個較低的起點,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化的數學思想,使每個學生能自信地投入到學習中,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運用教具的直觀演示有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這時,學生立刻進行了剪紙活動,班級氣氛很快地活躍起來。一些學生急不可奈地發言開來……之后我叫了一位學生回答。
生:我發現每剪去一個角,圖形多了一條邊,從三角形變為了四邊形。
此時,班上一位思維較活躍的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自信地說:“我有不同意見,三角形剪去一個角后,可能是四邊形,也可能仍然是三角形。”這時大多數學生都愣了一下,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大家都用略帶懷疑和不解的神情看著他。這時我就因勢利導地問到:“你怎么想的?”
他回答道:“從邊上開始剪和從頂點上開始剪都是剪去一個角,但結果卻是不一樣。”接著我又叫他到講臺前將自己的剪紙展示給大家看(如下圖),同時也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和鼓勵。
看著其他學生恍然大悟的樣子,我緊接著提出:“三角形是這樣,那么如果我們剪去四邊形的一個角,它又會如何變化呢?將你的結論與同伴互相交流。”接著全班學生都紛紛動手操作起來,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很快就熱烈地討論和爭辯起來……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數學實驗,你有哪些感想和體會呢?
生1:我覺得今天這節課非常有趣,讓我們在剪紙中學到了數學知識。希望以后能經常給我們上這樣的數學實驗課。
生2:有的時候,光憑想當然得到的結論往往是不正確的,需要經過推理和驗證才能得知結果是否正確。
生3:我認為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要學會從多方面去考慮問題,因為有時答案往往不止一個。
【案例分析】
1.要創設情境啟動學生的自主學習。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知識的學習需要是一種探索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教師要給學生搭建一個適合發展的平臺,讓學生主動去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既是學生產生創新靈感的起點,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歸宿。
有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數學實驗”來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從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只有充分調動學生認知、心理、生理、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才能讓學生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做到師生關系融洽,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使認知和情感兩個領域有機的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育不是去磨平學生的個性以迎合教師的要求,而是去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他們的個性學習。
2.要關注課堂的動態變化,從學生的狀態和問題出發組織教學。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關于課堂的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課堂是動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也是富有個性的,不存在一模一樣的課堂。正如古希臘的哲學家告誡我們“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同樣的,“一個教師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個課堂”。課堂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教師要在課堂上根據變化的場景,隨時注意調整堂課的節奏、內容等。真正的課堂應該會經常出現種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如果課堂的凡事凡物都在教師的意料之中、掌控之內,那么課堂中生命的靈動也就沒了。課堂也就開始步入壓抑、死氣沉沉的狀態了。教師的教學也就逐漸成為機械的、重復性的勞動了。
【案例反思】
一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成長許多!課后我也進行了自我反思和總結,有了以下幾點體會和感受:
1.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改變原來“教師教,學生學的陳舊模式,建立自主學習的新關系。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竭盡所能地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只注重傳授應試的方法和技巧,而是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動手動腦,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要改變課堂的教學策略。要利用創設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探究熱情,將原來機械僵化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根據學生的特點、興趣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在發散思維中學習,在注意力有效集中的過程中學習,使教學具有娛樂性、層次性和連貫性,達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3.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增強師生互動。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營造探究條件,組織學生開展信息交流活動,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指導,既維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拓展思維、張揚個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徑。
4.要關注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根據新課標的觀點,學生所學的數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是具有開放性的。而有些抽象問題的解決若借助于動手操作實踐會更形象直觀,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僅僅關注結果,而是更應該關注學生是否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了,是否能將自己的探索成果用語言描述或操作展示等方式與他人分享,是否能感受到成功的體驗和學習的樂趣!
葉瀾教授說得好:“在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和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方國才.《怎樣教得精彩》,中國科技出版社.
[2] 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岳麓書社.
[3] 楊九俊.《學習方式的變革》,江蘇教育出版社.
[4] 周德藩.《素質教育論教程》,江蘇人民出版社.
[5] [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國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洪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