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同行聊天,都說現在的閱讀教學越來越難了,感嘆無論怎么教學生在考試時都答不到點子上,語氣中頗有一些急躁的感覺;感嘆閱讀教學是“想說愛你不容易”,語氣中又有一些無奈的感覺。應當說這是目前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種普遍現象。考試尤其是中考中對閱讀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為了呈現出以前未曾有過的所謂新題,命題者更是絞盡腦汁去發掘閱讀文本的新亮點,從非尋常角度去提出問題。這是造成目前閱讀教學困境的主要原因。
筆者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從學生對閱讀答題的角度進行了逆向推理,發現閱讀教學總存在一些萬變不離其宗的根本,從這些根本出發,閱讀教學或許就會出現“想說愛你也容易”的情景。
一、學生答不到點子上的原因探析
通過對能夠接觸到的樣本分析,發現學生在閱讀題目解答中出現的問題大概有這樣的兩種情況:一是學生讀不懂文本(無論是連續性文本還是非連續性文本),讀不懂自然就不知道如何應答;二是文本基本能夠讀懂,但在答題時卻辭不達意,寫的不是自己想說的。這兩種情況是最為普遍的,也是學生自己感到最為無奈的,自然也是語文教師最為頭疼的兩種現象。那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情形呢?筆者經過調查和分析之后尋找到部分原因。
1.學生的閱讀能力欠缺,生活經驗不足,而考試習題中的閱讀文本往往顯示出一些非常規性,即在學生日常閱讀中不易接觸到這類文本,因而與文本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雖然我們為學生開列了那么多的書單,但由于學習時間緊張,學生很少有自主閱讀的時間與空間,到了周末也只想放松自己而不會通過閱讀來充實自己;此外,文本閱讀需要學生的智力付出,其吸引力遠遠抵不上電視和網絡帶來的直接感知刺激,說白了就是學生根本不喜歡閱讀。在這種情況下,讀不懂就會成為事實上的一種常態。我們不說學生讀不懂任何文本,但對于用作考試習題的文本,事實上相當一部分學生是讀不懂的。
2.學生的表達能力欠缺。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當一些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讀懂了某一文本之后,他們心中往往會產生一種朦朧的認識,但這種認識由于不夠清晰,因此當他們試圖通過文字來描述這種認識時,又會出現一種偏差。甚至還會出現一種可以看作極端的現象,即一些閱讀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有的時候在答題時,還會出現“寫”非所“想”的情形。這也暴露出閱讀與表達,也就是信息輸出與信息輸入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二、閱讀教學的“捷徑”探尋
真正的捷徑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對于閱讀而言,是需要經過大量的積累才能迸發出閱讀的能量的。筆者這里所說的捷徑,主要是指為了解決當前閱讀教學的實際需要,為了解決學生在閱讀測試當中取得成就感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種時間相對較短,效果相對較好的手段。尤其要強調的是,我們尋找這種技巧不是為了偷懶,而是為了讓學生產生一種閱讀的驅動力。試想,如果學生經歷了一個學期甚至是一個學年都不能在閱讀測試中取得高分,那我們還怎么可能指望其對閱讀產生持久的興趣呢?
筆者的捷徑很簡單,就是通過一定數量的文本閱讀訓練,通過學生對文本閱讀后提出問題的方式進行研究,對問題的回答進行研究,以產生一種直接的閱讀心理滿足感。這一捷徑的思路源自于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立足于閱讀教學的基本應試策略,但目標卻是指向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其存在積極的一面,即既立足應試又超越應試。
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向學生提供近年來中考試題上出現的經典的閱讀文本,并且自己嘗試提出問題;在學生閱讀了文本之后向學生提供提出的問題等。請注意,這里文本與問題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有先后順序的。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文本閱讀時能夠產生一種自我認識,在這種自我認識的驅動之下,看自己能夠產生哪些問題。隨后將原始的問題呈現出來,讓學生對照自己提出的問題與原來的問題之間的區別,發現自己的理解與命題者的問題之間的差異,并且思考自己為什么沒能提出那樣的問題。
以2012年南通市中考語文試卷上的《瞬息與永恒的舞蹈》(具體題目略)為例,就有學生提出了去分析題目中的“瞬息”和“永恒”的含義,而有的學生提出了“舞蹈具有什么特殊含義”的問題,我們不能說哪個問題好哪個問題不好,但通過自己與命題者的思路不同的比較,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形成一種更為良好的問題意識。
隨后我們還必須將問題的答案呈現給學生,這里提供的時機有兩種,一是學生自主回答之后,再提供答案。這也是目前采用的比較普遍的模式,但這種模式是不是對于所有學生都有效還值得商榷。事實上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對于部分閱讀能力薄弱的學生采用的是第二種模式:即直接將答案提供給他,讓他去理解為什么應當如此回答。筆者這樣考慮的目的是,這部分學生閱讀能力差,他們沒有良好的語感,因此答題偏差幾乎是必然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根治他的這種毛病,在其錯誤答案產生之前,先以正確答案熏陶之。這種“以正壓邪”的思路堅持下去會有良好的應試效果,也能讓他們產生一種閱讀的內驅力。或許不符合主流的語文教學觀點,但從另辟蹊徑的角度來看卻有實際效果,有興趣的同行不妨一試。
三、尋找閱讀教學愛的根源
要想讓師生感覺到閱讀教學“想說愛你很容易”,本質上還是要尋根的。筆者的經驗中,有一點比較深刻。就是文本的選擇不必是大一統的,也就是說日常的閱讀教學中,不一定每次都給學生同一個文本。因為要讓學生愛上文本,這一文本必須與學生閱讀時的心境有一種好的契合,學生心情好時讀憂傷的作品肯定不行,學生心情不好時你給他愉快的作品也不合適。只有學生普遍對某種文本比較陌生時,才應當提供統一的文本以供訓練。
本著這一思路,有必要在文本提供之前先研究一下學生的需要,這樣的閱讀教學會更有針對性。筆者以為,學生的需要才是學生愛上文本的根源,而教師研究學生的需要才是教師愛上閱讀教學的根源。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