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指出:“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這也是音樂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音樂既然是聽覺藝術,那么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聽覺感知便成為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聽”對音樂教學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訓練與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感知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習音樂表現技能的必要前提。因此,音樂教學應該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把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之中,體現其教學價值。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音樂欣賞
音樂作品的音響隨時間的流動而展現,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的具象性,這就為學生感受、表現音樂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空間,因此不同的人聽音樂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說,我聽音樂的感受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所以對于音樂教學而言,教師不能總是試圖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學生的體驗,而應給予更多的引導與鼓勵,允許不同聲音存在的同時引導學生走進音樂,通過對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欣賞。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夢駝鈴》,在學唱歌曲之前,請學生閉上眼睛靜默1分鐘,然后用輕輕地聲音播放歌曲,不加入任何的語言和圖片,讓學生純粹的來聆聽體驗歌曲的情感。我們都知道這首歌以夢的意境表達了對臺灣同胞的思鄉之情,大多數同學都聽出來了;有的同學還聽出了歷史的詠嘆、歲月的滄桑感;有的同學說做夢才能回到秦關見到親人多可憐啊;甚至有同學說攀高峰看萬里長沙很豪邁很瀟灑,天邊的彩霞也很浪漫!學生們的體驗很真實,他們從音樂中聽到的是我們的既定思維中所沒有的,給與肯定,鼓勵他們用聽來感受美。
二、音高聽辨
音高是音樂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簡洛夫說:“音高聽辯在樂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音高的聽辯代表著樂感,否則便失去了音樂屬性”。這說明了音高聽辨在音樂中的重要作用。我覺得音高的聽力訓練應循序漸進,先從單音開始,后音程、和弦,先基本音級再到變化音級,使學生逐步理解接受。其中音程的教學,可以先學習旋律音程,再學習和聲音程,先掌握純四、純五、純八度音程,再學習大、小二度,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大、小七度及各種增減音程。具體的訓練時間為每節課的前5分鐘。音高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聽覺的靈敏度,養成積極參與、善于傾聽的好習慣,而且對于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如何評價音樂、感受音樂、鑒賞音樂都會起到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三、節奏訓練
節奏賦音樂以活力,是音樂的骨架,有了節奏,旋律才有意義。因此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尤為重要。節奏中的聽覺訓練應這樣:
1.首先認識和掌握不同類型的節奏型,其次老師敲擊節奏型學生來聽,然后采取選擇、局部改錯的方法把自己聽到的節奏記出來。開始訓練時可選擇少量簡單的節奏,逐漸增加其長度與難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課堂中運用打擊樂器打出節奏或者為歌曲伴奏。這就要求教師能很好的控制課堂,不要搞得現場亂糟糟的,學生對一些打擊樂器的特性要有一定的了解。教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彩云追月》,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切分節奏,讓學生用打擊樂器給歌曲伴奏。根據歌曲的意境,我們在眾多的打擊樂器中選擇了沙錘和木魚,在用樂器打節奏之前,先讓他們用拍手的形式來模仿節奏,學生們通過敲擊、聆聽,很快找到伴奏的方法,并準確的給歌曲伴奏。在伴奏的過程中,再請打的比較好的學生到講臺前給同學們做示范,下面的學生跟著打,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大家認真的關注同班同學的節奏感,進行良性競爭,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歌曲學唱
1.聆聽歌曲是歌唱教學中一種必要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采用多種聆聽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驗歌曲情感、熟悉歌曲旋律。如:教師可以自彈自唱,給予學生最直接的聽覺感受,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注意力;通過劃線條聆聽音樂旋律,使學生在心里隨音樂默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連貫、起伏,熟悉歌曲的旋律;或引導學生關注旋律中的細小變化,用輕聲歌唱的方式仔細模唱,學生邊聽邊模,直到唱準;還可以先唱后聽,讓學生自己唱給自己聽,更好的把握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在合唱中注重訓練學生的聽覺思維。為了更好的表現音樂情感,應該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如:演唱方法、姿勢、音準、如何參與合唱、看懂老師的指揮等。而唯有“合唱”能夠為發展學生的這些綜合能力提供充分的空間,使學生在合作中享受音樂,提高音樂聽覺思維的能力。而良好的聽覺思維,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想象力,增強音樂記憶力,這也是培養聽覺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積極的引導學生在聆聽中學會“思維”。
五、耳朵與心
作曲家馬勒曾指出:“我們必須把耳朵和心靈帶去聽音樂。”帶著你的耳朵用心的聆聽是我們學習音樂的前提。因為首先音樂是聽覺藝術、聲音藝術,同時又是表演藝術。音樂所需要的聲音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好的聲音。而聲音的好壞是靠我們的耳朵來評判的,耳朵的傾聽實為音樂學習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它把外部聽覺與內部聽覺相統一(這里所說的“聽覺”是指人的音樂聽覺能力),它把外界的聲音轉入內界,為我們的音樂聽覺能力服務。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培養一副音樂的耳朵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在音樂課堂中經常提出并要求學生做到的。最初聽到“音樂的耳朵”是大四那年實習的時候,記得當時上的是高中的欣賞課《音樂的美》,導師提出的第一句聽課感受就是:“音樂課中要注意給學生培養音樂的耳朵”,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正如馬克思所說,“要理解音樂,必須要具有一副音樂之耳”。我記住了這句話,并且在實際的教學中時刻注意,經過幾年的音樂教學實踐,我覺得除了“耳朵”以外,“心”也很重要,心與耳朵的“良好”結合,也是我們培養學生聽覺能力的一個方向。要學會用心來聆聽音樂,要能靜下心來,去傾聽音樂,讓心靈與音樂發生碰撞,你會發現音樂更美!
總之,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貫穿于音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需要我們廣大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時刻關注,它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是培養學生感受、鑒賞和音樂表現能力的最佳途徑。發展音樂聽覺能力,使其成為基本的音樂素養,也是新課標的總目標之一。只有聆聽才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才能感受到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讓我們一起努力,帶領我們的學生一起走進音樂的藝術殿堂吧!
【參考文獻】
[1]《音樂教育論》,湖南文藝出版社.
[2]《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
[3] 曹理.《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
[4]《藝術教育》.
[5]《中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育探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玉帶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