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材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兒童最喜愛的讀本之一,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教材內容的80%以上都是兒童文學作品,這意味著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從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教材中的分布情況入手,論述兒童文學在小學教學中的地位及作用。
關鍵詞:兒童文學 小學語文教材 分布 地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05-01
兒童文學是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審美需求,專門為兒童創作、編寫的或為他們所喜愛又適合他們閱讀和欣賞的文學作品,這說明兒童文學所包含的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一致的、重合的,同時,兒童文學的讀者對象和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同一人群,所以說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兒童文學素養,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兒童文學作品的美術特征和文體特征,才能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能行之有效地指導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才能勝任以后的小學語文教育。
1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分布情況
兒童文學作品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是文學教育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下面簡要地闡述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分布情況。
(1)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較大;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小學語文教材,翻開小學語文教材,會看到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如,童話《賣火柴的小姑娘》、寓言《狼和小羊》、小說《最后一課》、兒歌《讓我們蕩起雙槳》等等,而這些童話、兒歌、寓言、小說等都屬于兒童文學的范疇。我們以五年級小學語文教材為例,來闡述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的分布情況。小學語文教材中共選文學作品400篇左右,其中兒童神話有92篇,兒童散文有88篇,兒童詩歌有68篇,童話寓言有66篇,兒童科普有19篇,可見,兒童文學作品占教材內容的80%以上。也就說,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極大。
另外,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規律,兒童文學作品的數量隨著學生年級增長呈現反比的趨勢,以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通過分析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的語文教材,可以發現,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的數量占比由低年級的100%下降到高年級的60%左右,這說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密切關注兒童的成長規律。
(2)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的類型多種多樣;從總體上來看,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的體裁幾乎涵蓋了所有兒童文學的類型,比如,童話、寓言、故事、兒歌、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科普文藝、喜劇等。其中最重要的類型是兒童故事、兒童詩、寓言、童話。之所以編選多種類型的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為了適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程度。我們以蘇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為例,來分析小學語文教材中各種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的分布情況。兒童故事占整個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50%以上,源于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兒童故事情節能夠吸引兒童的注意。童話占整個教材課文篇目的13%左右,源于小學教育的對象是7~12歲的兒童,這個年齡段兒童的典型特點是喜歡幻想,童話中運用想象、夸張、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塑造了個性特點較強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兒童詩占整個教材課文篇目的11%,源于兒童詩的語言精致、意境優美,較受兒童的喜愛。
2 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及作用
2.1 認知作用
兒童尚且沒有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社會、人生還很陌生。這個時期的兒童文學可以用對社會、人生的反映和認識,為兒童認識社會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和人生。換言之,兒童文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借助兒童形象思維的特征,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段,幫助兒童認識大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生活的熱愛,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
2.2 德育作用
兒童文學作品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和文明習慣,因為兒童尚且沒有接觸社會,缺乏相應的知識經驗,因而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所以,在小學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適當地教育和引導。比如,老師在講解蘇聯著名詩人《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這首兒童詩時,可以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引導學生從平常、具體的生活現實中,對于教材中廣泛的、復雜的生活做深刻地理解,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欣賞的過程中懂得了一個簡答而深刻的道理,即勇敢的、堅強的、具有高尚品格的兒童,才叫好。如此看來,教師無形中就對學生進行了道德教育。
2.3 審美作用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充斥著各種形態的美感,從而使得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時培養了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情趣。比如:安徒生童話中的《野天鵝》,其中主人公艾麗莎,人美心更美,為了解救哥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這一人物形象不知感動和教育了多少小朋友。再如,童話《丑小鴨》使得小讀者懂得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就像丑小鴨只有離開養鴨場,飛到湖面上去,才能看見更加美好的東西。總而言之,兒童文學作品通過想象、擬人、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段塑造出來的藝術形象,能夠感化形象思維階段的兒童,并且帶給他們一種大審美的感覺。
2.4 娛樂作用
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愉悅人心的作用,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源于其本身具有娛樂性,而且讀者的年齡越小,其娛樂性越強。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兒童文學作品的這一作用,激發學生開展文學閱讀的興趣,比如: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揭露了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級是何等的虛榮、何等的愚蠢、何等的鋪張浪費,雖然小學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真正含義,但是兒童在輕松、娛樂的教學環境中,可以懂得一個道理,講真話是永恒的真理。再如《狼和小羊》《小馬過河》《小壁虎借尾巴》等具有游戲性、趣味性的課文,無不讓兒童達到入迷的境地。
3 結語
綜上所述,兒童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極大的比例,這也說明了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兒童文學這一重要教學資源,從而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許湘云.淺談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50-52.
[2]凌凝.試論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J].課外閱讀(中旬),2011(7):266.
[3]戴元祥.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編選情況分析[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