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存在著諸多弊端,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過程,提出了一種“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秉承“教學相長、素質教育”的理念,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知識獲取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在實踐中取得較好效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 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08-02
應試教育(examination-oriented edutation)是一種“智育第一、知識本位”的教育,是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發展程度的教育形態,它容易導致人的片面發展、畸形發展,所以,從80年代開始,國家提出了素質教育(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一系列文件,都強調了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指出了實施素質教育是目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之以漁”,教會他們終生學習的本領。同時,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及時開發有潛能、有才華的學生,使他們具備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競爭能力。其本質特征就是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
語文教學模式雖然經歷了“板書”式到“多媒體”式的過渡,但其內涵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對高效課堂這一旨在貫徹素質教育、提升能力素質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1 高效課堂概述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以下簡稱高效課堂)是一種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精講與學生合作互動的形式進行,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踴躍參與,體現教學相長、師生互動、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育目標。其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2 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
傳統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主動體,學生為受動體,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為主,學生參與并獨立思考的機會較少,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展開,容易使語文課變成“欣賞課”,語文學習變成“死記硬背”,學生并沒有從課程學習中獲得太多知識,沒有提升語言駕馭能力和閱讀理解及寫作能力。高效課堂旨在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將“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自主式”學習模式,每一個階段都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從旁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其實施過程需要有一名導課員和幾名小組長進行組織。導課員主要負責對課堂整體的把握,小組長主要組織本小組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
2.1 備課階段
備課階段包括課程設計和搜集資料。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在備課前,教師要對所學內容進行明確,并指導學生把握課文核心,慎重確定課堂討論的問題,而且要準確地表達,杜絕含混不清的表述,讓學生明確討論的方向,以便于查找資料,更好地思考。
2.2 課前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完成對學習小組的分配工作。學習小組的分配,需兼顧學生特點,在學習能力、性格等方面,盡量做到優勢互補。組內成員不宜過多,課堂討論既要熱烈,又不能松散混亂,所以,每小組一般以4人為宜。為了調動課堂氣氛,使討論更加積極有效,在4人一組的基礎上,我又將幾個小組合成一個大組,全班分為4個大組,并推選出學習組長,組長由領悟力好、協調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這樣能有效地發動優等生幫助差生,使學生能互教互學,有利于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并增進同學間彼此的友誼。
2.3 課堂互動階段
高效課堂就是要求教師少講精講,學生多學多練,所以,對整個課堂的時間分配尤為重要。結合我班學生學習情況,我將課堂時間劃分為四個階段:
(1)導入。每一節課的課前3分鐘時間由我或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活動,營造課文相關情境,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把目光聚焦到本篇課文上來。
(2)檢查預習。上新課前,布置學生認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所以,上課前學生實際上已經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對生字詞的學習。教學新課時,讓一兩個學生教學字詞,著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實際上是組織一次對生字詞的鞏固練習,對難檢字進行識記,再組織字詞競賽。這個階段時間控制在7分鐘左右。
(3)課堂討論。教師提前設置討論問題,也可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和課堂反映情況,把提問權交給學生。討論話題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引導性,便于學生對本課的掌握。在討論環節,由學習組長代替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對同一問題的討論結果以競賽的形式進行展示。不再強調標準答案,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教學不同于理科類教學,不可能有一個絕對精確的答案,對于同一問題,可能有不同的見解,但只要不偏離主題,不無中生有,都是可以的。展示環節由我主持并進行適時引導。本階段時間安排在25分鐘左右。
(4)總結講評。展示完畢,利用5分鐘左右時間對本節課進行總結講評,總結重點知識,講評本節課教學情況,對表現積極、見解獨到深刻的學生進行表揚,樹立典型;將討論熱烈,回答問題人數多、正確率高的組評選為優勝組。
2.4 課后評優階段
為了更有效的激勵先進、鼓勵后進,營造“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在課后進行評優是一個比較好的做法。評優的形式可以有多種,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長期的評優機制,提升公信力。
3 需要注意的問題
高效課堂充分秉持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再以教給學生固定知識為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主旨,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以下兩個問題仍需要高度注意。
(1)教學深度不夠。
由于學生畢竟知識水平有限,很可能會導致教學過程中分不清教學重點,解不開教學難點,容易出現“走馬觀花、面面俱到,面面俱淺”的現象。
(2)容易出現盲目攀比現象。
“高效課堂”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但在當今信息化社會條件下,網絡的便捷可能會對其形成沖擊,學生可能會為了炫耀知識淵博、才思敏捷、口若懸河,形成盲目攀比現象,對于課程學習不注重思考,借助于網絡和參考書,將教學活動變成展示和炫耀,將講臺變成“口才秀”的舞臺。
4 結語
高效課堂是一種提升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充分秉承了“素質教育”的精髓,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當今仍然以“成績論成敗”的形勢下,面臨著尷尬的處境,但它對學生的長遠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薛笑叢.“素質教育”能譯為character education嗎?[J].中國科技術語,2007(6):36-37,40.
[2]鄧小華.素質教育就是人本教育—— 關于素質教育內涵的再思考[C]//Conference on Education(CCE2011).2011:511-514.
[3]張湘韻.我國高中課程改革的歷史回顧與現實困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8):6-7.
[4]劉民利.淺談導學式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檢驗[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8):101.
作者簡介:王會萍(1980—),女,漢族,陜西人,現任職于寶雞市西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