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 了解煙臺市中小學教師衛生應急能力現狀,分析問題,提高教師認知應對能力。方法 對241名一線教師進行培訓前、后的兩次問卷調查,對比答案正確率。結果 97.10%的教師渴望了解急救知識,近一半的教師有遭遇急癥不會應對的經歷,對傳染病的分類、潛伏期、疫情報告時間掌握率較低,培訓前后答卷正確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中小學一線教師具有參加衛生應急培訓的熱情,但由于時間及場地有限,接受過醫療培訓的僅為4.56%,在傳染病防治、心肺復蘇術、現場應急處理等方面亟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關鍵詞:衛生應急 救護能力 調查 干預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25-02
學校具有人群密集、密切接觸、年齡集中的特殊性,也是傳染病爆發、食物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易發場所[1]。班主任或學生往往是現場第一目擊者,普遍存在因衛生應急處理能力明顯不足而過度依賴120急救或家長的現象。因此,筆者對煙臺市中小學教師的衛生應急救護現狀展開調查,旨在探討開展中小學教師衛生應急知識與技能培訓的意義及方法,以便在事故發生時贏得搶救時機。
1 對象與方法
(1)對象對參加衛生應急培訓的中小學教師,在授課前后兩次發放調查問卷,現場收回,共發放問卷245份,回收有效問卷241份,有效回收率為98.37%。
(2)方法參考資料,走訪醫院,召開部分中小學校長、校醫、骨干班主任會議,集中討論后確定授課內容與形式,設計教師衛生應急知識的問卷1、2,反映中小學教師對衛生應急知識的認知程度。
(3)統計學處理所有問卷經核查計分后統一編號,使用Excel對問卷進行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人員組成
培訓班面向與校園衛生應急有關的中小學管理人員、校醫及一線班主任,在參加調查的241人中,女性177人,占73.44%,年齡集中在30~40歲,一線班主任196人,占81.33%,管理崗位32人,專兼職校醫13人。
2.2 培訓前認知態度(n=241)[名(%)](見表1)
2.3 培訓前后認知水平對比(見表2)
2.4 培訓效果(見表3)
3 討論
3.1 校園衛生應急處置能力現狀分析
(1)學校具有社會性和相對獨立性的特點,一旦出現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極易造成蔓延擴散形成爆發[2]。高達97.10%的一線教師渴望了解急救知識,約半數教師有遭遇身邊的人突發急癥而自己不會應對的經歷,并有通過電視、網絡等途徑主動獲取急救知識的行為。但參加過醫療救護知識或技能培訓的教師僅占4.56%,認為自己現有知識儲備可以應對意外的僅有14.94%。
(2)青少年好動,生活經驗不足,防范意識差,易發生意外傷害。對比數據可知,培訓前,教師對燙傷、眼內異物、中暑、骨折等校園意外傷害的處理知識掌握較好,而對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對艾滋病的傳播方式掌握率高達96.68%,而對校園常見的水痘潛伏期及發生疫情后的報告時間、止血點等知識點掌握水平較低,僅為21.16%、27.80%、16.18%,這樣在疫情發生時,第一發現者往往不能及時制止疫情的擴散,避免危機的發生。
(3)培訓效果反饋:高達97.93%的教師滿意現有的培訓內容,認為理論授課實用且條理性很強;85.06%的教師認可“半天理論授課+半天實訓練習+課后對照講義自學”的培訓形式及時間安排,這與一線教師工作節奏緊張有關。教師均認為衛生應急培訓超出或達到自己預期,這與學校培訓的前期準備翔實、內容貼近需求,實訓課動手操作機會多有關。
3.2 提升校園衛生應急處置能力的措施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范意識。
由于認識不足和財政投入不到位,學校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往往僅限于紙上文案,缺少思想上、技術上、物質上的準備,以及儲備物資的妥善管理[3]。因此,教育部門應把防控學校衛生應急事件的發生納入平安校園建設的考核體系,將應急預案落實到具體責任人,通過開展知識講座、電化教學等形式普及衛生應急常識,每學期定期組織課外演練、并優化救援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師生的自我保護和現場救護能力,事故發生時才能做到臨危不亂。
(2)加強部門協調,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的應急機制工作預案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途徑[4]。一方面,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縣、市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加強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網絡直報系統建設,實現各級衛生應急指揮平臺與上下級信息互聯互通,不斷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決策指揮和快速反應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加強與衛生行政部門的橫向聯系,聯合開展應急培訓演練,促進衛生應急物資儲備機制常態化,提高校園衛生應急隊伍機動性和自我保障能力。
(3)開展衛生培訓,提升互救能力。
校園衛生應急事件的突發性和極強的擴散性決定了危機應對必須迅速、果斷。因此,在學校開展初級衛生應急救護培訓,在重點人群中強化對心肺復蘇術、校園急癥、傳染病防護等知識的宣教,對校醫及一線班主任進行全員培訓,在學生中以點帶面強化急救技能培訓,有利于提高公眾自救和互救能力。
我國目前急救培訓主要由醫院、120急救中心承擔,因受場地和師資限制,培訓規模難以擴大,本項研究是響應“健康進學校”的號召,以學校需求為基點,發揮衛生職業學校師資和場地優勢,建立面向中小學師生的衛生急救培訓平臺,創新培訓模式和內容,以點帶面,最終達到提升師生現場應急救護能力,保證學生生命安全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唐兵.農村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現狀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6:17-19.
[2]劉見順,戴佑禮,林集煥,等.構建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的探討[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3):77-78.
[3]劉艷蓉.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對策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7,24(3):152-153.
[4]王曉敏,鄧春景,劉萬才,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的分析[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6,23(5):46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