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個將兒童社會生活狀況來進行的一門基礎教學課程,《品德與社會》這門課具有重大的教學意義。所以在教學上,用一種開放式的模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課程當中自行感悟出人物品德的高尚,用疏導等方式來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可以通過討論的形式來與學生進行交流,并形成共識,在課后布置作業來使教學內容深入到生活中,避免形式主義。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開放的教學模式 形式主義 生活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34-01
1 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
由于中小學生在認知上的不足,他們的好奇心較大,我們在這方面可以設計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來使課程具有針對性,這個目標要聯系實際,切忌形式主義,并且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在教學活動中,要引起共鳴,《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心靈的教育課,所以在教學中切忌只做表面形式,對課程把握要有一定深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課程的教學中,設立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可以指導課程積極有效快速的進行,所以在新課程精彩的課程下,能否在教學前設立一個目標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設立目標時不能僅僅只是在靜態上設立,不能只是設立出本堂課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完成了什么樣的教學任務,還要在目標中指出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來在教學過程中使目標更有效地達成。這樣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方面時不僅要將教材吃透,還要將課堂教學發生的狀況一一進行預測。
教授學生學習《我心中的“星”》這一堂課程時,如果設計的目標是:在對“明星”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解,解讀明星的成長歷程,在生活中將明星視為榜樣時。并沒有設計教學方法,只是有了一個目標,給自己的這堂教學課程設立了一個任務。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顯得捉襟見肘。而在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教學的前一天對學生布置課下作業,對我心目中的‘明星’進行一場有意義的思考,想想自己為什么喜歡她,再上課堂進行交流,講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并從這些點滴中學到了什么?!边@樣不僅在教學中有了一定的知道方法,也使得學生在課堂中有了良好的學習氣氛。當然,如果對明星進行規定,只按照書上講的幾位明星去探究,效果可能就不如這種教學模式好,這就表示在樹立目標時,寫出如何達到目標所行使的方法也尤其重要。
2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并引導學生,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引導者,教師要將引導者這個位置和自己的角色結合好。教學中,依據各個學校的情況可以進行視頻教學,聲訊教學等。如在課堂上學習《我們的學?!分?,一位教師就在一個開放式的空間里為學生創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感受校園中的特色文化,在校園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了解自己所在學校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對學校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然而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與教案上預設不同的現象發生,因為學生不是用來學習的機器,是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在課堂中,學生會可能對某些觀點某些高尚的行為方式產生疑問,這時就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中進行解答,如果只是書面的解答,對學生的思考習慣形成并不是特別有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教學。在引導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在教師指導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有指出:“本課程的資源是多樣、開放的,可包括條件有形和無形資源”在借助教材引導學生教學時,要注意將教材和課堂緊密聯系起來,并借助教材上提供的“有形的、無形的”資源。
在對《規則的力量》一課進行教授是,課程安排時間恰好在“非典”時期,“非典”時期人們戰勝了“非典”,人們借用規則的力量,獲得了健康。但是相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對非典時期的社會背景并不太了解,因為他們沒有感受到這場浩劫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借助教材中有形的文字資源,給學生們講述對“非典”時期的社會背景。
(2)在教學過程中主義思路的連貫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路一定要貫徹課堂的始終,不能在課堂中將學生帶離主要教學任務,一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能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但是對課堂上偶爾會有一些特殊情況發生,這時就要求教師擁有敏銳的直覺,能在突發狀況中及時將教學方式調整過來。
在教授《我們的班級》這一課程時,我有做讓學生給班集體起外號,并評選出“班歌”,而一名學生就舉手說到:“外號就叫宅男宅女之家,班歌就叫我是一只北方來的狼?!蔽耶敃r知道這位學生僅僅是調皮搗蛋,所以我在課堂中我就問關于宅男宅女的褒貶含義,通過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思路拉回了教學的主旋律中。
3 在合作中進行學習,師生探討互動的教學模式
在“我是社區小主人”中,學生用自己的生活方式,自主學習方法了解了社區文化,在課程中,讓學生對反映社區文化現象的事物通過拍照保存下來,或者查閱書籍,剪下報紙,繪出反應社區文化的繪畫作品,再將這些作品進行展示,進行交流,讓他們在集體合作交流探討的模式中真正的對社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在對學生良好品德進行培養的過程中,我們要強調在學習中發現,在發現中有所學習的探究式的學習模式。在積極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對學習中的樂趣有所體驗。在《垃圾的處理》一課中,先播放有關垃圾危害性的視頻,講明垃圾對環境會產生巨大的污染效應,必須清除,再將垃圾與日常生活用品進行拜訪,同時讓學生分辨出什么是垃圾,再講明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并分組進行實驗,實驗完成后進行報告活動,填寫表格,使學生手腦并用。這種探究性學習是教師與學生間的也是學生與學生間的。在教學過程中切忌胡亂使用教學模式,切忌塑造假大空的人物形象。
4 結語
《思想與社會》這門學科在小學高年級學生踏入中學生之前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學生品德的塑造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品德教師,能教授出一批品德高尚,見義勇為的學生,對學生今后在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所以《思想與社會》這門課程的研究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馮宇紅.專業化視野下的教師教育改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67-169.
[2]董淑花.新課程改革視野下的教師專業素質建構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06.
[3]靳生財.注重德育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班主任工作之我見[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秀教育論文集.2000.
作者簡介:吳繼友(1971,6—),男,本科,小學高級教師,副校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及農村中小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