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在的中職學校,按專業分班,學生基礎及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存在較大差異。本文意在通過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實施分層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享受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
關鍵詞:分層 教學模式 享受 學習成功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57-02
目前中職生生源文化基礎較差,對學習文化課存在誤區,認為來職校就是為了學技能。加之目前文化基礎學科陳舊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課堂教學效率不高。針對這一現狀,教育部及各省市主管教育部門,結合國內外的教育教學改革成就及現代教育理論,頒布了新的教學大綱和新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的實際,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能力,構建了“分層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分類教學、分段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發展層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是中職教育的核心,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選擇適合中職學生基礎差異,專業區別和發展需求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筆者認為選取“分層教學模式”,比較適合目前中職的基礎文化課教學。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的差異程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指導,促進每個學生在最合適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的發展,借以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對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教育要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使學生各有所得、各盡其才。
分層教學模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課堂教學中既有老師的講授,又有小組間的自由討論,只有恰當靈活的組織和指導分層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達到預期效果。
那么,“分層教學模式”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實施呢?
1 教師要有分層次教學的理念和目的
黨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承認與尊重學生的差異,而分層教學模式正符合這一理念。必須改變語文教學只著眼于少數優秀生或“齊步走、一刀切”的狀況,采用適合學生特點及個性差異的教學方法—— 分層次教學模式。
分層教學是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的轉變,作為一名教師,要轉變現有語文教學中的傳統觀念和做法,承認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使原來的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培養學生分析、研究能力,自主學習以致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從學生實際出發,讓語文課貼近專業,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后續發展打好基礎。
教師還應明確分層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時的某些心理障礙,激發學習欲望,逐步形成學習活動時的最佳心理發展過程,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參與度,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同時,要轉變學生來職校只為了單純學技能的觀點,在學生中培養和樹立一種“終身學習”的觀點。按照終身教育的思想,人的一生都是接受教育的過程,整個社會都是教育的場所,學校教育僅為一個人終身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每個人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要根據需要不斷更新、完善知識結構,增強自身素質。中職教育培養的是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級專門人才。中職生來到學校不僅僅是學技能,還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如果在學校不重視基礎文化課的學習,綜合素質偏低,會影響到自身的后續發展,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育學生要有“終身學習”的思想。
2 深入調查,精心備課,恰如其分進行各類分層展開教學
分層教學模式在職業學校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師必須事前做足調查工作,研究透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吃透教材,進行各類分層,組織教學。
2.1 充分了解學生,給學生分層
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基礎程度等方面情況將劃分為A、B、C不同的層次,并針對不同的層次施以不同的方法。這種分層只能是隱性的分層,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師要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環境,將學生分層,形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人際互動,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有利于每個成員協調發展的集體力量。
2.2 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分層教學,離不開教學目標的分層實施,只有目標分層,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區別對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有充分的學習機會,并學有所獲,才能達到激發各個群體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為增強學生學習信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應該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學習目標:A層次學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有較大的提高;B層次學生重點應掌握教材內容為主,力爭不存在缺、漏、忘等現象,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等到一定程度的提高;C層次的學生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提高學習信心,激發潛能,有所提高和突破。具體做法是:
(1)分層次地給學生落實學習目標時,要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以A層次的學生吃得飽,C層次的學生吃得了為宗旨。例如在進行詩歌和散文閱讀教學時,根據學生專業特點,精心備課,充分研究學生和教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并采取分小組學習的方式,每個小組設計的問題都不一樣,對A層的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為主,設計的問題相對要難些,除了能夠給課文劃分層次,歸納大意,復述內容之外,還注重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能力,注重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運用所學的散文的相關知識,閱讀相關的散文,進一步提高其閱讀的能力。對B層次的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的方式,重視雙基教學,注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處理,著重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要求這一層次的學生不僅要對課文能正確劃分層次概括課文大意,還能熟練的完成練習冊中的閱讀練習部分。對C層學生則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點,淺講多練,查漏補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如能流暢的朗讀課文,完成練習冊里的字詞句段的練習。各組按照給出的問題和要求分組學習之后,由每個小組的組長在班級匯報本小組的學習結果,并由其他小組的成員給予評分,最后由老師點評。這樣做使得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享受參與學習并有所收獲帶來的樂趣。
在進行這一環節的教學時教師要意識到分層是隱性的、無形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況,自主選擇自己加入哪一層次的小組,老師不做硬性劃分,只是要做到心中有數。并且這種分層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隨時調整。
(2)在課堂設計時,注意設置合理的認知層面,無論對于哪一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在他們最近的發展區,不能借口差異,降低要求,遷就低水平。如在進行說話教學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并設立多種評價標準。對A層次的學生,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不僅要能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交談,還要能準確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在整體上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但要摳細節的問題,指出不足,精益求精,促其發展和提高。B層的學生給他們設定的目標則是能用普通話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對C層次的學生,則要求他們能站到臺上,大膽的開口說話即可,并對能上臺說話的同學予以表揚。由于目標和要求的不一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收獲,都能享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功喜悅。
2.3 分層評價
分層評價是進行分層次教學的重要環節。分層評價的目的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評價中,對C層側重表揚,B層側重鼓勵,A層側重促其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把完成學習任務及老師對自己的良好評價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老師的評價使他們產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用一種標準去評價,那低層次的學生就很難得到肯定。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也應視不同層次而有區別地進行。例如,對同一的問題的回答,低層次學生可能是詞不達意,但如果有那么一點閃光之處,老師就應及時加以肯定,并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再思考。高層次的學生則要求他正視老師,吐詞清晰,語言有條理,評價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思維的正確性,還要從思維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進行,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分層教學中,“分”是手段,而要達到班級的整體提高才是目的。分層教學就是要明確學生的差異并按差異施教,在教學目標上致力于促進全班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綜合交替運用班級、分組和個別教學形式,在教學效果上則謀求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李樹清.分層次教學方法的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9):139.
[2] 分層教學:回到教育的起點[EB/OL].新華網,2006-04-20.
[3] 李琛琛.分層教學方法初探[J].素質教育論壇,2007(2).
作者簡介:銀柳鳳(1964,11—),女,漢族,廣西象州人,現任職于廣西商業學校,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