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魅力,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在教學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因此,關注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成為了課改的基本趨勢。
關鍵詞:課改 語文教學 源于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66-01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學習問題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這是語文教學的最好目的。
1 聯系實際教學,讓學生觀察生活
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資源,引導學生自覺參與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和體驗,要想多讓學生了解社會,就必須教給學生如何觀察生活。
1.1 提示問題去觀察景物
有的課文是介紹一些美景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如,《燕子》描繪了春天燕子從南方飛來;古詩《詠柳》描繪了二月的柳絲;《荷花》描繪了夏日池塘荷花綻放;《珍珠泉》描繪了家鄉的珍珠般的泉水。教師應與學生一起閱讀這些篇課文,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基礎上,學習作者觀察大自然的方法,預習時留一些問題,例如,《荷花》一課非常美,教學之前,我讓學生到池塘邊觀察荷花、荷葉的樣子、形態、和顏色,當微風吹來,你看到荷花有多么美麗?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把自己看到的、聞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一一描述出來,這樣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課文。
1.2 學習細致觀察的方法
《燕子》一課描繪了生機勃勃、如詩如畫的春天美景,贊美了學生熟悉的活潑可愛的小燕子。教學本課時,通過引導學生體會燕子小巧靈活、活潑可愛的特點,學習作者按順序細致觀察的方法,應成為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有關段落和語句,并結合觀察插圖,使學生認識到,作者之所以能把燕子的特點表達得這樣生動,不僅做到了按順序觀察,而且做到了對各種狀態下的燕子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如寫它們羽毛的烏黑光亮,翅膀的俊俏輕快,尾巴剪刀似的形狀,“斜著”身子“掠”過或“橫掠”過以及尾尖偶爾“沾”一下水面的姿態,落在電線上像“五線譜”上的“音符”的景象,分別是作者在對燕子的外形、飛行(動態)時的各種姿態、停歇(靜態)時構成的美麗圖景進行仔細反復地觀察,在抓住了它們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學到了本課細致的觀察方法。
2 在教學過程中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
2.1 讓學生在課堂閱讀中感受美,在交流中領悟美
如,教學《匆匆》一文,時間的悄然流逝對于學生而言可謂熟視無睹,而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并不能從課堂的四十分鐘得到如何深刻的體會,于是事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變換方式去觀察時間是如何流逝的,從而加深理解層次,在課堂中輕而易舉地了解了“來的盡管來著,去的盡管去了,這來去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吃飯時,時間從飯碗旁邊流過;洗手時,時間從水盆邊流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2.2 在教學中加強“說、演、練”,再現生活,實現語文“生活化”
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凡卡》后,拋出“凡卡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嗎”這個話題,正反兩方的同學各抒己見,在發展語言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認識到沙皇統治制度的黑暗,從而體會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少年兒童是多么的幸福。
3 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實際
語文與生活聯系密切,語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濃縮,生活是語文的天地和資源,語文是生活的外延。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處理好語文與生活的關系,盡力豐富學生的生活,為了開闊語文學習背景,拓展語文學習空間,為此,語文教學就必須貼近生活實際,才能到達良好的效果。
從小學生心理特點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荷花》是一篇比較美的課文。教師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滿池的千姿百態的荷花,然后讓學生對照畫面,說說自己的感受,可以鼓勵學生用多種形式表達同樣的畫面,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也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如,《貓》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貓寫的惹人喜愛。文章談到貓的性格十分古怪,說它貪玩吧,但又非常盡職。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在教學這個部分時我請一個學生來解釋一下“屏息凝視”,這個學生由于預習不夠充分,一時語塞,滿臉通紅,其實這個詞從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按照字典的解釋來說。于是我對這個學生說:“那就請你上來,給我演示一下吧,這貓是怎樣屏息凝視的?”他擺脫了這一尷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氣,接著上臺,擺出屏住一口氣,眼神集中的的樣子。我讓其他同學評議,有的同學說,他雖然屏住了一口氣,他的眼神太直了,表現不出精神集中的樣子,在其他的學生提議示范下,他最終準確地表現出貓屏息凝視的樣子,在學生的掌聲中走下了臺。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更重要是學生體驗了生活樂趣,更加熱愛生活。
4 課后學一學,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深挖教材中生活因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參與社會生活,體驗生活,陶冶情操。實踐證明,小學語文教學只有與生活聯系起來,教學效果會更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S].2001(6).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3]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有關資料[EB/OL].http://www.dysx.net.
[4] (美)埃德加·富爾.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