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課堂情景,轉變教師角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為學生搭建平臺,適時轉變角色,為學生的終生學習與發展服務。
關鍵詞:情景 角色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98-01
新課改九年級化學在堿的化學性質的“活動與探究”中,對堿溶液與非金屬氧化物反應這樣安排:(1)回憶檢驗的反應,寫出化學方程式。(2)在空氣中不僅吸收水分,還會發生下列反應:
所以要密封保存。教材的設計是通過舊知遷移學習新知,但學生也易將與和NaOH溶液反應的現象歸同,認為都會有渾濁現象。為了糾正認識的偏差,在教學中我演示了這一實驗,學生卻沒觀察到預期的現象。有學生提出:反應了嗎,沒明顯現象怎樣判斷發生了反應?一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就擺在了同學的面前,我因勢利導,一堂有趣的探究課開始了。
1 補充實驗、降低難度
實驗一:向兩支分別裝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的試管通入,觀察現象。問題設置:(1)石灰水為什么變渾濁?寫出化學方程式。(2)NaOH溶液不變渾濁,是不是就與CO2不反應呢?實驗二:向盛有的軟塑料瓶里倒入少量濃NaOH溶液,迅速擰緊瓶蓋振蕩觀察。問題設置:為什么軟塑料瓶會變癟?討論分析:軟塑料瓶變癟,肯定是瓶內氣壓減小,氣壓變小說明被濃NaOH溶液吸收,對比寫出化學方程式。
2 點撥討論,探究方案
問:根據實驗二的原理你還可以設計出其它的方法嗎?學生討論可歸納出以下較為簡單、易操作的方案:(1)如圖1,擠壓滴管,使濃NaOH溶液滴入錐形瓶,綁在導管上的氣球脹大。(2)如圖2,擠壓滴管,使濃NaOH溶液滴入錐形瓶,導管內液面上升。
點撥:這些方法都是從證明反應物減少的角度設計的,能不能從有新物質生成這一角度探究呢?討論分析:從證明有存在入手,中主要抓的特征反應:與等會形成沉淀,與鹽酸反應會生成氣體,有明顯的現象發生。學生設計方案。
3 反思總結、推廣應用
反思:(1)有學生根據可溶于水提出:也可能是溶于水使氣壓減小。(2)有學生提出:用酸堿指示劑能否證明NaOH溶液與發生了反應?兩個新的探究問題又自然的產生了。引導:在這兩個問題中選擇一個你能完成的,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分組探究,做好實驗報告。小結:對于探究物質反應的問題可從反應物減少和新物質生成兩個角度考慮。在有氣體參與的反應中考慮壓強的變化;在反應前后酸堿性變化時,可借用指示劑間接觀察;要充分考慮生成物與反應物性質的不同,考慮一些特殊離子的特性……這一過程由“扶”到“放”,師生創設情景—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實驗探究。由于教師創設了這一有意義的情景,為學生搭建了平臺,及時轉變了角色,引導、鼓勵學生探究,才使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探究的能力。
《化學課程標準》提出:倡導以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習的重要內容,教會學生探究方法,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重要途徑。教材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載體,課堂是主渠道,老師則成了關鍵者。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創設課堂情景,更新傳統觀念,徹底改變角色,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那么教師在活動探究的組織中必須做好以下幾點:(1)創設好的教學情景。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學習是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合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的過程?!扒榫啊睘椤皩W什么”和“怎么學”的開展提供了背景,它對于激發和推動學生的認知活動、實踐活動和情感活動,促進他們科學素養的主動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研究教材內容,考慮學生實際,利用故事、演示實驗、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新舊知識的結合點及課本留白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為學生的探究搭建平臺。但任何情景的創設都應是真實的,應該富于啟發性,有利于促使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愿望。(2)明確角色定位?!痘瘜W課程標準》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賦予了教師更為豐富的角色內涵,教師和學生不再是“演員”與“觀眾”的關系,你演什么我看什么;不再是“導游”與“游客”的關系,你領到哪我走到哪;也不再是老師“講化學”,學生“聽化學”。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知識形成的研究者、探究內容的開發者、活動過程的引導者、消除障礙的合作者、學生成功的賞識者、活動后的反思者,總之要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一切盡可能的條件,提供一切盡可能的服務。(3)關注學生的發展。《化學課程標準》提出: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同時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這表明化學課程培養目標的價值取向是培養未來社會的公民而不是培養未來專家,發展的是作為一個社會公民的科學素養。所以,一節課不能因循守舊,不怕“浪費”時間,對一節課的評價中凡是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主動、全面發展的教學就應該提倡,而且是大力提倡。
參考文獻
[1]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化學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陳炎(1972—),男,甘肅慶陽人,大學本科,武威市第十五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實驗探究式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