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人們對人才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要求其不但要掌握相應的技能技術,綜合素質也要相應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是學生提高思想素質,政治素養的重要平臺,為適應這一變化,新課改為老師及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這就要求教師從傳統模式中走出來,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自主性、協作性、獨立性上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教學技巧 創新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21-01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的先賢在很早之前就對教育者進行了定位,也正是由于一直以來人們的這種認識,使得長久以來的課堂教學都是教師為主,課堂成了教師的課堂,學生只能是處于一種從屬的地位,一直都是老師在唱獨角戲,學生的個性被長期壓抑。新課改的實踐證明,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我們應當把課堂“歸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充滿成長的氣息。教師和學生不應是被動的服從關系,應當是和諧的,互助的協作關系,由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協作交流解決問題,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理解教師存置的任務,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
1 因人而異,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在以往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衡量一個學生的思想政治是否優秀的標準是看他對知識的記憶程度。這種對思想政治知識性的過分強調和定位,使學生政治學習處于一種非常單一的模式,于是乎就出現課堂上的“大滿灌,填壓式”的教學模式,拿出教材畫重點,背點、考點等一系動作。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不但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及探索能力,影響學生個性的張揚,同時也影響到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改革,成為制約課堂課改,教學方法創新和課堂組織形勢的瓶頸。
因人而異是根據新課改所提出的因材施教作為基礎,具有突破性的把學生進行“分類”,“分類”的真正目的是按層次對學生展開教學,而不是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意思就是說,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和計劃,找出合適的學習技巧和方法,使學生對思想政治在現有的基礎之上有所提高,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成長的快樂和喜悅,從而提高其對思想政治學習的興趣。教學目標明確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制訂出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豐富的情感來感染學生,或利用理性和感性的結合來提高學生對本堂課知識重點的認識深度等。
2 教師的角色轉變仍有待提高
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及參與者,為了能適應這一角色需要,許多教師都在為這一角色的轉變而不懈努力著。但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其實是一種綜合素質的提高轉變,它最終還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觀念,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等諸多因素。而就實際效果來看,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師的角色轉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師并不知道自己在課堂中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只是把一些課本上所規定的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反而忽略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和生活體驗,這就使得原本可以上得生動一些,深刻一些的課堂變成空洞的說教。其次,有些教師明顯缺乏整合教材的能力,在處理教材時往往會避重就輕,不能夠很好的整合教材上的材料板塊,在處理某些教材板塊時,還處在“教教材”上,而不是“用教材”的水平上,也沒有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拓展,這是我們以后需要不斷改善的地方。
教師要善于挖掘自身的潛能,要善于創新,做一名創造型的教師。在思想政治上,教師要能做到推舊出新,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關鍵是師生間的互動動不起來,教師感覺良好,學生沒有感覺。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學中,不思進取,仍然采用原來那種毫無新意的教學方法,日復一日的重復著不變的節,每天都是老三樣,怎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課堂教學分組討論要合理
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分組是很危險的和不負責的。這種把學生分成好中差的分組方法是十分不符合新課改的精神的,在一個集體當中,是不存在好學生和差學生之分的。優劣之分只是相對的,這種有意識的分組就會使一部分學生產生優越感,另一部分學生產生卑劣感,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可有可無的,這樣的分組方法是很難完成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的。另外,小組間解決問題能力的差異,也會影響小組間的學習交流進步。好的分組方法是能進行優劣互補,這樣使每個小組成員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是在現實教學中,這樣做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因為我們也很難判斷孰優孰劣,所以我們只能先承認所有學生的優秀一面,以自愿結合的方式進分組,然后再結合小組的意見進行適當的調整。
學生組合成一個優質高效的合作小組,不僅能使學生們開展合作學習,更能鍛練他們的自信心。而在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時,老師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負責起更大的協調和管控職責,教師必須進行現場觀察介入,為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
4 時事政治教學的改革
對于時事政治教學,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考前由老師劃重點,然后讓學生去記,記完參加考試,題目大都是單選題,這種形式完全是根據考試需要而為,考試一過學生就將這些時事忘得一干二凈。這種平時不努力,用到的時候搞突擊,靠死記硬背下來的知識,被動的教學模式根本就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不能過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甚至會給學生造成一種思想上的認識誤區,認為時事政治,只不過是簡單的背一背,記一記,而不是把它當作一種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在失去興趣的同時,也可能會把它當成一種包袱,一個負擔。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再劃實事政治的復習重點,范圍。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
這體顯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起著積極和引導的作用,這樣兩全其美的事,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目標下,教師必須確立符合新課標要求,符合新時代基礎教育要求的角色定位。新課程,新理念,對于現在的教師而言,必需產生新的教法,新的突破。在探索新教法的路上,需要我們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總結,不斷的反思,力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