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必須要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改變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理念,跟上時代的進步步伐,與時俱進的開展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活動。本篇文章從新舊教材特征的對比入手,堅持貫徹教育教學中所強調的“因材施教”原則,對教材改革之后,教學方式所面臨的創新和改革難題作相關分析;隨后結合具體實例,指出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需要體現出新的教學理念,要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最后針對初中數學課改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新課標 初中數學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128-01
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需要結合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實踐,區別于舊式教材,新改革之后的教材在內容結構、編排體系以及知識難易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由于我國在教育教學中提倡“因材施教”,所以,教材的改革必然會引起教學方式的更新。“新課標”要求出初中數學老師不僅要在教學理念上進行創新,將所學的教材進行改革,還需要在教學的方式上做出相應的改變,以跟上時代的進步步伐,為初中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
1 新舊教材的特征
首先,傳統教材因為其已經有了多年的使用實踐,并在使用中經過了多年“教”與“學”的檢驗,所以其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嚴密性,且在教學實踐中更加強調對學生運算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但是由于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解決書本上的問題,對于實際問題學生任然無從下手,這就產生了“高分低能”的這一普遍現象,不僅如此,即便是幾年前提出的“素質教育”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也只不過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其次,新教材借鑒了先進國家的教育、教學理念,知識點一般不強調抽象性的概念描述,而是多以建立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際數學問題的環境,強調學習中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它適應了我們這個需要發展、創新的新時代的需要。新教材最大的特征是,提供了眾多的、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得見的、富有數學含義的問題,以及大量的可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知識的學習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在學中用,在用中學,體會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聯系,逐漸達到“新課標”設立的目標。
2 新教材的教法要體現新理念
新課程實施初期,大家都是新手,更別談經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還是套用傳統的教學法,那是難以實現“新課標”提出的目標。對于每一堂課、每一個知識點,單純地傳授是遠遠不夠的。首先要學習“新課標”的要求與教學建議,思考教材的意圖,把握學生掌握知識的角度,并在教學過程中體會新課程的深刻含義,體現其教材意圖。新教材中的“引入、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讀一讀”,都是體現新教材特征的閃亮點,它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促進點,也是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形成的促進點,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這些師生互動平臺構建起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
2.1 教學設計應體現教學目標
例如:“水位的變化”,對這一節的教學設計要體現統計的觀念,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統計的作用,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如:“螞蟻怎樣走最近”,這一節教學設計要體現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應用,通過教學逐步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教師不要輕看如“七巧板、擲硬幣、簡單的圖案設計”等看似游戲的課,而要加以創新設計與用心組織,讓“七巧板”課成為一堂玩具制作課、拼圖設計課;讓“擲硬幣”課成為一堂數學實驗課、數據統計分析課。讓“圖案設計”課成為一堂折紙剪紙課、圖案設計課、數學對稱知識的應用課。
2.2 課堂教學首先要注意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
實驗教材中常有“你發現出什么?”“你有什么看法?”等等,對此,教師應注意與學生對話、溝通,更應促成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實驗教材與原教材的另一個區別是,內容的引入常常是由創設情境開始的。情境的展開需要時間和空間,教學時要注意留給學生反應、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
2.3 新課程倡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當前,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變得十分普遍,幾乎所有學校在其教學課堂上都有配置相關的多媒體,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指導教學時,也常常采用安置在教室的多媒體,運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課堂教學。
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頻繁使用,使得黑板的功能逐漸被人所忽視。誠然,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會比傳統的黑板教學要好上許多,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情境創設、情境演示以及信息傳播上具有較大優勢。但是,有一句話說,存在即合理。雖然黑板在課堂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已逐漸被人們所忽視,但其所具有的實質性功能作用是無法磨滅的,多媒體并不可能對黑板進行完全的替代。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要太過于依賴多媒體,要充分發揮黑板的作用。
3 關于對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對于初中生來說,其對各學科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僅僅只是皮毛,知識掌握能力和水平的有限容易使初中生在學習和掌握高難度知識時會面臨許多困難。比如,在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因為邏輯思維能力的限制而無法對數學知識進行良好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理解能力的不足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數學教學工作的難度。鑒于此,本文認為:我國義務教育提倡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材要求來對學生實施教育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將教材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知識灌輸進學生的腦內。新改革之后的教材也同樣應該遵循國家所頒布的相關教育政策,在知識傳授中采用同樣的因材施教方式,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進行開發,以期獲得更好的初中數學教學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教材以及課程的改革并不是國家教育部門的即興之作,而是在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試點學校信息反饋等多項工作,并經過慎重考慮之后才得以下發的一項政策。事實上,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所實行的課程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需求,是我國政府為了打造一流學校,培養一流人才,要中國走向世界,面對未來所實施的一項重要決議。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要求,改進現有的教育教學方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新型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余四古.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的若干問題[J].華章(教學探索),2008(1):13.
[2]李道明,李賦.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方法[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版,2008(6):6-7.
[3]滕利平.新課改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策略的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1(3):12.
[4]鄭淑平.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1):109.